《江行阻风》

时间: 2025-01-27 03:35:25

雁峰飘泊又经年,却忆槎头缩项鳊。

三伏炎光真烁石,重湖骇浪远连天。

快风坐阅千帆过,上水徒劳百丈牵。

坎止流行随所遇,便当归去访林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行阻风
作者: 蔡戡 〔宋代〕

雁峰飘泊又经年,
却忆槎头缩项鳊。
三伏炎光真烁石,
重湖骇浪远连天。
快风坐阅千帆过,
上水徒劳百丈牵。
坎止流行随所遇,
便当归去访林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江河上行舟的经历。经过多年的漂泊,作者回忆起在船头悠闲垂钓的时光。炎热的夏季,阳光炙烤着大地,湖面波涛汹涌,似乎与天际相连。强劲的风吹过,千帆竞发,而我却感到上流的水流徒劳无功,无法牵引我的心情。命运的起伏随波逐流,或许该回去寻访那幽静的山林泉水了。

注释:

  • 雁峰:指的是雁阵飞翔的山峰,象征漂泊的孤独与思念。
  • 槎头:指船头,古时常用于形容垂钓的地方。
  • :一种鱼,象征着宁静与恬淡的生活。
  •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这里形容炎热的天气。
  • 骇浪:波涛汹涌的水面,传达出风浪的危险与不安。
  • 快风:强劲的风,象征着变化与机遇。
  • 百丈:指水流的深度,这里形容水流的浩瀚与无边。
  • 坎止流行:命运的起伏不定,随遇而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戡,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蔡戡在江边行舟之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追求。

诗歌鉴赏:

《江行阻风》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在行舟途中,面对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化,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感慨。首联“雁峰飘泊又经年”将读者引入一种孤独的境地,仿佛在诉说着漂泊者的无奈与思乡之情。接着“却忆槎头缩项鳊”,通过对往昔宁静生活的回忆,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中间部分描写炎热的夏季和波涛汹涌的湖面,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无情,同时也暗喻作者在生活中的艰辛与挑战。“快风坐阅千帆过”,诗人以强风推船,千帆齐发,象征着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在“上水徒劳百丈牵”中,诗人又感到无尽的水流与自身的无力感,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最后两句“坎止流行随所遇,便当归去访林泉”,点明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雁峰飘泊又经年: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漂泊的孤独感。
  2. 却忆槎头缩项鳊:通过回忆,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 三伏炎光真烁石:展现炎热的夏季,暗示生活的艰难。
  4. 重湖骇浪远连天:描绘自然的壮丽与无情。
  5. 快风坐阅千帆过:强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 上水徒劳百丈牵:表达对命运无力感的感慨。
  7. 坎止流行随所遇:命运的起伏随遇而安。
  8. 便当归去访林泉:寄托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快风坐阅千帆过,上水徒劳百丈牵”,对称工整,富有节奏感。
  • 拟人:让自然景象有了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生活变迁的感慨、对自然的敬仰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峰:孤独与漂泊的象征。
  • 槎头:宁静与恬淡的生活。
  • 三伏:生活的艰辛与炎热。
  • 骇浪:自然的力量与无情。
  • 快风:机遇与挑战。
  • 林泉:归隐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槎头”指的是哪里?
    A. 船头
    B. 河流
    C. 山巅
    D. 湖泊

  2. “三伏炎光真烁石”中,三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追求财富
    B. 向往宁静生活
    C. 忘却过去
    D. 争取名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江行阻风》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但蔡戡更偏向于内心的沉思,而李白则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气势。

粗略解读
蔡戡的作品关注内心世界,强调对自然的感受;而李白则常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表现人生态度的乐观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历代诗人评传》
  • 《蔡戡诗文集》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江行阻风》这首诗歌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