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夕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白话文翻译:
在庭院中开窗,满地都是白雪,慢慢地看去,知道月亮是多么明亮。
微风轻轻吹入竹林,仿佛又响起雪花落下的声音。
世俗的尘埃无需清扫,心中却是清明如洗。
村庄深处没有漏鼓声,只有白鹤的啼叫,报晓三更。
注释:
- 开户:开窗,指打开窗户。
- 满庭雪:庭院中满是白雪,描绘雪景的美丽。
- 徐看:慢慢地看,表达一种悠闲的态度。
- 知月明:知道月亮的光辉明亮。
- 微风入丛竹:微风吹入竹林,描绘自然环境的宁静。
- 复作雪来声:再次传来雪花落下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俗尘不待扫:指世俗的尘埃不需要去打扫,强调心灵的清净。
- 凛然肝肺清:肝肺清爽,形容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 村深无漏鼓:村庄深处没有漏鼓声,暗指深夜的安静。
- 鹤唳报三更:白鹤的叫声报晓,指时光的流逝。
典故解析:
诗中“村深无漏鼓”意指夜深人静,没有打更的声音,暗示一种宁静的氛围。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诗中鹤的叫声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闻名。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经历了国家动乱与个人苦难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描绘的月夜与雪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清醒。
诗歌鉴赏:
《月夕》是一首描绘月夜雪景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恬淡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开头“开户满庭雪”,通过开窗这一动作,引入了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冬天雪景的喜爱及对外界美好事物的细致观察。接着“徐看知月明”,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姿态,感受月光的明亮,仿佛在与自然对话。
微风拂过竹林,带来雪花的声音,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静谧感,诗人通过对自然声响的细腻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温馨和宁静。后两句“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则表达了诗人心中对世俗的超脱与内心的清明,反映出一种不被外界烦扰的宁静心态。
最后一句“鹤唳报三更”,不仅描绘了夜深人静的景象,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哲理。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领悟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户满庭雪”:开窗,庭院里满是白雪,渲染了冬日的宁静。
- “徐看知月明”:慢慢地看去,发现月亮明亮,表达了诗人的细腻观察。
- “微风入丛竹”:微风吹入竹林,描绘出自然的和谐。
- “复作雪来声”:又听到雪花落下的声音,增添了诗的意境。
- “俗尘不待扫”:世俗的尘埃不需打扫,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 “凛然肝肺清”:内心清明,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心境。
- “村深无漏鼓”:村庄深处没有打更声,增添了夜的静谧。
- “鹤唳报三更”:白鹤的叫声报晓,象征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明亮,强调其清澈。
- 拟人:微风与雪声仿佛在对话,使自然生动。
- 对仗:如“凛然肝肺清”与“俗尘不待扫”,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宁静、明亮、生命的悠然。
- 雪:代表纯洁、宁静,营造出恬淡的氛围。
- 竹:象征高洁、坚韧,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鹤:象征长寿与高洁,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人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开户满庭雪”中的“开户”指什么?
- A. 关窗
- B. 开窗
- C. 开门
- D. 开口
-
诗中提到的“鹤唳报三更”意味着什么?
- A. 白鹤的叫声
- B. 夜深人静
- C. 生命的流逝
- D. 以上都是
-
诗人通过“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世俗的烦恼
- B. 内心的清净与宁静
- C. 对生活的不满
- D. 渴望名利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陆游的《月夕》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陆游更关注内心的清明与超脱,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陶醉。两者均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