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石笋,城西七十里
作者: 赵熙 〔清代〕
掀穿地壳。此石何年斲。
莫是娲皇亲手握。放出箨龙头角。
冶官苍翠无边。古来驿路嘉犍。
认取苏仙风骨,空山支拄青天。
白话文翻译
这块石头是如何掀穿地壳的呢?这块石头是什么时候被雕刻成形的?难道是女娲亲自把它握在手中,释放出如龙头般的形状吗?这座山峰苍翠无边,古往今来是驿路上美好的标志。只需认出苏仙的风骨,空山便支撑起了青天。
注释
- 掀穿地壳:形容这块石头的伟岸与奇特,似乎能够撬动地壳。
- 娲皇:传说中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创造了人类,并用五色石补天。
- 箨龙头角:比喻石头的形状似龙的头角,形象生动。
- 冶官:指山峰的雄伟壮丽,象征着权力与尊贵。
- 嘉犍:古代对美好事物的赞誉,驿路上的标志物。
- 苏仙:指苏轼,代表一种高尚的风骨与诗人气质。
- 空山支拄青天:形容山的高耸与广阔,似乎支撑着天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1686-1759),字宗沐,号松江,清代词人、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高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清代盛世时期,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与赞美,通过描绘石笋的壮丽景观,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歌鉴赏
赵熙的《清平乐 石笋,城西七十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词作,充满了哲理与思考。在清代的背景下,诗人将自然的奇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展现了一个崇高的精神追求。
整首词以石笋为主线,石笋的形象不仅是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更是诗人思考生命与存在的象征。起首几句通过对石头的探讨,暗示了自然的神秘力量,特别是提到“娲皇”这一神话形象,令整首词增添了神秘与庄重感。随后的描写又将视线转向山的苍翠与驿路的美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中提及的“苏仙风骨”,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赞美。诗人在空山之中,仿佛找到了支撑自己理想与信念的力量,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掀穿地壳。这石何年斲。
这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石头的伟岸与古老,似乎在询问它的来历。 -
莫是娲皇亲手握。放出箨龙头角。
将石头与女娲的神话联系在一起,暗示其神圣与奇特,形象生动,富于想象。 -
冶官苍翠无边。古来驿路嘉犍。
描述石笋的壮丽,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同时提及驿路的历史,具有文化底蕴。 -
认取苏仙风骨,空山支拄青天。
通过苏轼的风骨引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放出箨龙头角”)、夸张(“掀穿地壳”)、对仗(“冶官苍翠无边”),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艺术性。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石笋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展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笋:自然的奇观,象征着力量与坚韧。
- 娲皇:古代神话中的女神,象征着创造与神秘。
- 空山:代表宁静与广阔的自然环境,象征着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娲皇”指的是哪个古代神话人物?
- A. 伏羲
- B. 女娲
- C. 嫦娥
- D. 西王母 答案: B. 女娲
-
“空山支拄青天”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绝望
- B. 崇高
- C. 哀伤
- D. 平淡 答案: B. 崇高
-
诗中提到的“苏仙”是谁?
- A. 苏轼
- B. 苏东坡
- C. 苏洵
- D. 苏辙 答案: A. 苏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赵熙的《清平乐 石笋》更注重自然的奇特与人文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强调山水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感受。这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表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赵熙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