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竹溪三诗 其三 遣兴》

时间: 2025-01-27 03:16:28

晚慕玄真与季真,床头金尽不忧贫。

六如偈简常持念,四勿箴佳最切身。

古有德衰年亦暮,今谁齿宿意犹新。

手遮西日过门客,来拜庞公者几人。

意思解释

和竹溪三诗 其三 遣兴

原文展示:

晚慕玄真与季真,床头金尽不忧贫。
六如偈简常持念,四勿箴佳最切身。
古有德衰年亦暮,今谁齿宿意犹新。
手遮西日过门客,来拜庞公者几人。


白话文翻译:

在暮色中我怀念玄真和季真,床头的金钱已经用尽,但我并不为贫困而忧虑。
《六如偈》简短易记,我常常在心中念诵,四句“勿”字的箴言最为贴切。
古代道德衰退的时候,年华也已渐暮,今天谁能在年老时怀有往日的志向?
我遮住西边的夕阳,迎接过门而来的客人,来拜访庞公的人又有几位呢?


注释:

  1. 玄真、季真:指道教的真君,代表一种追求道教中理想境界的精神。
  2. 床头金尽:比喻生活拮据,经济条件差。
  3. 六如偈:指的是道教经典《六如偈》,其内容简练,意蕴深远。
  4. 四勿箴:指的是道教中提到的四个“勿”字的教诲。
  5. 德衰年亦暮:道德衰退的年代,人的年华也随之衰老。
  6. 庞公:指庞涓,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诗中以他来象征有名望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士元,号景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追求豪放和清新之风,作品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古人的追慕与自身境遇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上非常丰富。开头以“晚慕”引入,营造出一种暮色中的宁静氛围,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诗人怀念道教的“玄真”和“季真”,表现出他对理想与道德境界的追求。床头的“金尽”则突出了生活的困境,与内心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六如偈简常持念”,表明诗人对道教经典的崇敬与依赖,体现了他在物质匮乏中依然寻求精神寄托的心态。接下来的“古有德衰年亦暮”,则发出了对古今道德衰退的感慨,彰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最后以“手遮西日过门客”收尾,既有对夕阳西下的无奈感,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匆忙。诗人对来访者的问询,既是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自身孤独的自省,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交织,情感真挚,展现了刘克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晚慕玄真与季真:诗人于傍晚时分怀念道教的真君,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人物的敬仰。
    • 床头金尽不忧贫:直接表达出物质生活的困窘,但心灵却不为此而忧虑,显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六如偈简常持念:提到道教经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信仰和追求。
    • 四勿箴佳最切身:强调道德教诲的重要性,尤其在个人生活中。
    • 古有德衰年亦暮:对古代的道德衰退感慨,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 今谁齿宿意犹新:质疑当今人们是否还能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 手遮西日过门客:形象地描绘出夕阳西下的景象,暗示人生的短暂。
    • 来拜庞公者几人:反思当下有多少人仍愿意向德行高尚的人学习。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晚慕”与“床头金尽”的对照,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 比喻:用“金尽”隐喻物质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富足形成对比。
    • 象征:庞公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与追求,激发对理想的思考。
  3.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社会道德衰退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超脱与坚守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1. 玄真、季真:象征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
  2. 夕阳:寓意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3. 庞公:象征着德行高尚的人物,反映出对传统道德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六如偈”是指什么? A. 一种道教经典
    B. 一种音乐形式
    C. 一种饮食文化
    D. 一种艺术风格

  2. 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什么?
    A. 充满忧虑
    B. 超然淡泊
    C. 愤怒不已
    D. 无动于衷

  3. 诗中“手遮西日”意指什么?
    A. 拒绝客人
    B. 对时间流逝的反思
    C. 享受夕阳
    D. 迎接新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遣兴》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道德与人生的哲理,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