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上山(时足疾未平)》

时间: 2025-01-11 05:58:51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上山(时足疾未平)》
作者:白居易

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
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
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
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
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
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
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
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白话文翻译

在夜里我梦见上了嵩山,独自一人拄着藜杖出门。
千山万壑,游玩时都尽情游览。
在梦中我的双脚并不疼痛,健壮得像年轻时一样。
醒来后意识到,精神依旧回归原来状态,
但身体却依旧如故。
这时才明白,身体和精神是内在的,
身体有病而精神却无疾。
身体和精神都是幻象,梦境与现实并非真实。
白天走路虽然缓慢艰涩,
但夜里走路却相当轻松自在。
白天与黑夜虽然被划分,
其中又何必计较得失呢?

注释

  • 藜杖: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手杖,通常用作拄杖。
  • 嵩山:指中国的嵩山,以其险峻和美丽著称。
  • 健似少年日:形容身体状态如同年轻时一样健康。
  • 形神: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 梦寐:梦境。

典故解析

嵩山是五岳之一,象征着高远、雄伟。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梦境,反映了他对自由和健康的渴望。诗中“形病神无疾”的哲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身体与精神关系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常常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常常因病而感到无奈,借梦境表达对健康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梦上山》是白居易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梦境的描写,将现实的病痛与理想的健康形成鲜明对比。梦中的游览让他感受到身体的自由,而醒来的无奈则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诗中“形神两是幻”的思考则揭示了身体与精神之间复杂的关系,表达了一种超越身体病痛的哲学思考。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体现了白居易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梦上嵩山:开头描述了一个梦境,暗示对高远之地的向往。
    • 独携藜杖出:表现出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 千岩与万壑:描绘了梦中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由的畅快。
    • 梦中足不病:在梦中体验到身体健康,形成对比。
    • 既悟神返初:醒来后意识到精神状态的恢复。
    • 始知形神内:反思身体与精神的关系。
    • 形病神无疾:感受到身体的病痛而精神不受影响。
    • 形神两是幻:强调身体与精神的虚幻性。
    • 昼行虽蹇涩:白天行走困难,生动表现病痛。
    • 夜步颇安逸:夜晚相对轻松,体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 昼夜既平分:对比白天与夜晚的不同体验,传达了一种哲理。
  • 修辞手法

    • 对比:梦中的自由与现实的病痛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比作幻象,深刻揭示人存在的复杂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反映了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痛苦的哲学智慧。

意象分析

  • 嵩山:象征着高远与理想,是追求自由的象征。
  • 藜杖:体现出作者的病痛与无奈。
  • 千岩万壑:描绘了梦境的美好与自由。
  • 形神:强调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是诗中重要的哲理主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的《梦上山》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健康的渴望
    • B. 对爱情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向往
  2. 诗中提到的“藜杖”象征什么?

    • A. 乐器
    • B. 病痛与无奈
    • C. 财富
  3. 诗中“形病神无疾”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 A. 身体和精神是分开的
    • B. 身体健康与精神无关
    • C. 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复杂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梦境题材诗作,前者关注病痛与哲理,后者则更多表现对自然的向往与豪情。两者虽同为梦境,但情感基调与哲理深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