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碧》
时间: 2025-01-11 09:07: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草碧
作者: 王时翔 〔清代〕
竹声打合梧桐叶。夜雨泣离情,听萧飒。
独自却绕行廊,拍槛哀歌泪交睫。
和倦倒床眠,难安帖。
忆着细细青眉,圆圆红颊。
别来定何如,愁千叠。
密意犹未相传,伤心已判莺花牒。
残梦半模糊,惊魂怯。
白话文翻译:
竹子发出的声音与梧桐树的叶子相应和,夜雨悄然流泪,传递着离别的情感,我静静地在走廊徘徊,轻轻拍打栏杆,哀伤的歌声与泪水交织在一起。
疲倦地倒在床上,心中难以安宁。
回忆起那细长的眉毛,圆润的脸颊。
自从分别后,你过得如何,愁思如山般叠加。
心中的秘密仍未传达,伤心的情感已如黄莺与花信般决然。
残梦依稀模糊,惊恐的心情萦绕不去。
注释:
- 竹声:竹子的声音,象征着清雅与孤独。
- 打合:相应、呼应。
- 萧飒:古乐器的声音,形容其清冷、悲凉。
- 拍槛:拍打栏杆,表现出内心的忧伤。
- 和倦:疲倦、疲乏的状态。
- 青眉、红颊:形容女子的美丽。
- 愁千叠:愁苦重叠,形容愁苦的深重。
- 莺花牒:指别离时的信件,寓意情感的传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时翔,清代诗人,生于1720年,卒年未知。王氏以其细腻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著称,尤其擅长描绘离别、思念等主题,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春草碧》创作于清代,正值王时翔的成熟期,个人生活中或许经历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因此诗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愁的表现。
诗歌鉴赏:
《春草碧》是一首以离愁为主题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起首“竹声打合梧桐叶”,通过自然界的声音,表现出孤独的氛围,进一步引出夜雨的细腻情感。夜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体现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接下来的“独自却绕行廊,拍槛哀歌泪交睫”,描绘了诗人在离别后的孤独徘徊。此处“拍槛”意象鲜明,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情感愈加浓烈。接着,“和倦倒床眠,难安帖”,表现出诗人的疲惫与不安,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
在回忆中,诗人提及“细细青眉,圆圆红颊”,展现出对离别者的美好回忆,突显了情感的复杂性。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愁苦与内心的彷徨,情感如山般压来,难以承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运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卷,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声打合梧桐叶”:运用自然声音引入情境,设定了孤独的基调。
- “夜雨泣离情,听萧飒”:夜雨如泪,进一步加深离情的悲伤。
- “独自却绕行廊”:表现出孤独的徘徊,心境显露无遗。
- “拍槛哀歌泪交睫”:用“拍槛”这一动作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和倦倒床眠,难安帖”:身体的疲倦与心理的不安形成对比,情感愈加沉重。
- “忆着细细青眉,圆圆红颊”:回忆美好时光,增加对离别者的思念。
- “别来定何如,愁千叠”: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奈与愁苦。
- “密意犹未相传,伤心已判莺花牒”:内心的情感无法传达,伤心情感如信件般无法送达。
- “残梦半模糊,惊魂怯”:梦境的模糊与内心的惊恐,展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雨比作泪水,表现出离别的悲伤。
- 拟人:竹声与梧桐叶的“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表现了离别之痛,思念之深,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一幅悲伤而美丽的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声:象征清雅与孤独,反映内心的寂寞。
- 夜雨:象征愁苦与思念,传递离别情感。
- 青眉、红颊:代表美好回忆,寄托了对过往的珍惜。
- 槛:象征着阻隔,表现出思念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声与梧桐叶的“打合”象征了什么? A. 孤独
B. 喜悦
C. 纷争
答案:A -
“和倦倒床眠,难安帖”中的“帖”是指什么? A. 书信
B. 安宁
C. 贴身
答案:B -
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离愁
B. 欢乐
C. 愤怒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同样表达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思乡的情感,与《春草碧》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王时翔的《春草碧》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受,李清照的词更为细腻温柔,而王时翔的诗则更为沉重与深刻,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典诗词鉴赏》
- 《王时翔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