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石·碧涧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苍岩高郁盘,下有千仞倾。
当时捐佩侣,寄此琤琮声。
坐石风露晚,心与秋月明。
沧浪若可濯,勿负冠上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苍岩,底下悬崖峭壁的景象。昔日随从的佩饰已经舍弃,这里只留下琮琤的声音。坐在石上,晚风徐徐,心中与明亮的秋月同辉。若是沧浪能够浸泡,切莫辜负了头上的冠缨。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岩:指青色的山岩,象征高耸的山峦。
- 千仞:形容山势陡峭,千仞形容极高的深度。
- 捐:舍弃,抛弃。
- 佩侣:指随身佩带的饰物,暗指昔日的伴侣。
- 琤琮声:指玉器的声音,象征美好的音韵。
- 风露晚:晚上的风和露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沧浪:指大海,象征广阔的水域。
典故解析:
- 琤琮声:琤和琮都是古代玉器的名称,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感。
- 冠上缨:古代男子的帽子上有缨,强调身份和地位,结合“勿负”暗示珍惜现在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其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与山水相融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弥逊隐居山水之间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世浮华的超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递内心的宁静与明亮。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五石·碧涧》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敬。首联“苍岩高郁盘,下有千仞倾”,以高耸的岩石为起点,描绘出深邃的山川景象,展现出一种雄伟的气势。接着,诗人提到“当时捐佩侣,寄此琤琮声”,抛开世俗的羁绊,留下的只是清脆的玉音,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坐于石上,享受晚风的轻拂,内心与明亮的秋月相互辉映,描绘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沧浪若可濯,勿负冠上缨”则是对自由和自我约束的思考,期望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间,保持对自身身份的珍视。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岩高郁盘:描绘高耸的山岩,暗示着巍峨的气势。
- 下有千仞倾:形容山势陡峭,给人以压迫感。
- 当时捐佩侣:昔日的伴侣和随从已被舍弃,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寄此琤琮声:留下的唯有玉音,象征内心的宁静和高洁。
- 坐石风露晚:坐在石上,感受晚风和露水,营造出闲适的氛围。
- 心与秋月明:内心清晰明亮,和明亮的秋月相互辉映。
- 沧浪若可濯:若能在海中浸泡,象征对自由的渴望。
- 勿负冠上缨:珍惜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表达自我约束的意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琤琮声”比喻内心的高洁情操。
- 对仗:如“苍岩高郁盘,下有千仞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超然,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岩: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琤琮声:代表高洁的品质和美好情感。
- 风露:象征自然的清新和生活的闲适。
- 秋月:象征宁静与明亮的内心世界。
- 沧浪:代表广阔的自由与无拘无束的心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五石·碧涧》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李弥逊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琤琮声”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高洁的情操
- C. 财富
- D. 权力
-
“勿负冠上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珍惜身份与地位
- C. 对爱情的思索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by 王维:同样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交流。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描绘了山水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李弥逊的《五石·碧涧》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李白更加豪放,而李弥逊则显得更加内敛,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的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