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事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2-04 16:1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馀饮水枕长肱,四壁啼蛩诉不平。
月色满窗诗骨冷,露华方枕梦魂清。
西风岁岁长堤柳,流水朝朝沧海情。
红叶山深无雁过,残砧几处捣愁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夜晚的沉思与感怀。他在书桌旁饮水,枕着长长的手臂,四周的墙壁上传来蟋蟀的哀鸣,似乎在诉说着不满。月光洒满窗户,诗人的诗意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冷,露水滋润着他的枕头,梦境也因此显得格外清晰。西风吹拂,年年岁岁长堤上的柳树依旧,如同流水一般,日复一日,海洋的情愫在心头荡漾。深山中的红叶没有雁儿飞过,孤独的捣衣声时而传来,增添了几分愁绪。
注释:
- 书馀:书后,指写完诗书后的状态。
- 饮水:喝水,表示一种生活的简单与清静。
- 枕长肱:形容枕着长臂,表示放松的姿态。
- 啼蛩:蟋蟀的鸣叫,象征秋夜的寂寞。
- 月色满窗:月光照在窗户上,描绘了宁静的夜晚。
- 诗骨冷:诗意显得清冷,形容内心的孤寂。
- 露华:露水的华美,象征清新与梦境。
- 西风:秋风,带来凉意与思绪。
- 长堤柳:长长的堤岸上有柳树,象征岁月的流逝。
- 沧海情:指对海洋的深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 红叶:秋天的红叶,象征惆怅与孤独。
- 残砧:捣衣的声音,暗示孤独与愁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并无太多详细记载,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与人情,表达个人的感受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反映了诗人对秋日夜晚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索,结合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感悟及其内心的孤独感。开头两句通过书桌旁的闲适与四壁蟋蟀的哀鸣,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稍显忧伤的环境,传达出一种内心的不平与对生活的思考。月色和露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恬淡而又清冷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梦境的清晰,仿佛在追寻内心深处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西风和流水的意象,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对往事的追忆,暗示着一种无法逃避的沧桑感。最后两句红叶和残砧的描写,则表现了秋天的寂寥与愁苦,红叶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孤独的感受,残砧声则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和感叹。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音韵和谐,情感深邃,成功地将秋日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是一首具有浓厚秋意和深刻哲思的作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书馀饮水枕长肱”:在书写之后,喝水时枕着手臂,表现出诗人惬意的状态。
- “四壁啼蛩诉不平”:四周的蟋蟀鸣叫,仿佛在诉说着不满与孤独。
- “月色满窗诗骨冷”:月光照进窗户,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孤寂。
- “露华方枕梦魂清”:露水滋润着枕头,梦境因此显得格外清晰。
- “西风岁岁长堤柳”:西风每年吹动长堤上的柳树,暗示岁月的流逝。
- “流水朝朝沧海情”:流水每天流淌,带来对大海的深刻情感。
- “红叶山深无雁过”:深山中的红叶无人经过,表现出孤独的意境。
- “残砧几处捣愁声”:捣衣声时而传来,增添了几分愁绪。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蟋蟀的鸣叫比作诉说不满,赋予自然以情感。
- 拟人:月光与露水似乎也有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加了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内心的孤独,体现出一种深沉的感怀与哲理。
意象分析:
- 蟋蟀:象征孤独与哀鸣,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月光:象征清冷与孤寂,带出诗人的思考。
- 西风:象征岁月的流逝,带有淡淡的忧伤。
- 红叶:暗示生命的终结与秋天的愁苦,象征孤独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啼蛩”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蟋蟀
C. 蝉
D. 青蛙 -
“月色满窗”表明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A. 明亮
B. 黑暗
C. 寂静
D. 温暖 -
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忧伤
C. 愤怒
D. 忧愁与担忧
答案:
- B. 蟋蟀
- A. 明亮
- B. 孤独与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普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但王维的作品更偏向于宁静自然中的和谐美,而陈普则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忧愁。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