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霁雪送原上人》
时间: 2025-01-11 06:1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剡溪霁雪送原上人
作者: 毛铉
积雪蔽招提,虚室夜生白。
开门不见人,鸟栖山正寂。
疏星带长汀,澹月照幽壁。
远树看欲无,近水闻更滴。
傍观云外峰,忽现青莲色。
此境足安禅,何为迷所适。
白话文翻译
积雪覆盖着招提(佛教寺庙),夜晚的空房间里弥漫着白色的光。
我开门却见不到人,只有鸟儿在寂静的山中栖息。
稀疏的星星映照在长长的沙洲上,淡淡的月光照耀着幽暗的墙壁。
远处的树木看起来似乎没有,近旁的水声却在滴答作响。
旁观云外的山峰,忽然显现出青莲的色彩。
这样的境界足以让我安禅,为什么还要迷恋于世俗的纷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招提:佛教寺庙的代称,意指安静的修行之地。
- 虚室:空旷的房间,象征着一种宁静。
- 疏星:稀疏的星星,描绘夜空的清冷。
- 长汀:长长的沙洲。
- 幽壁:幽静的墙壁。
- 青莲:象征纯洁和高尚,常与佛教相关。
典故解析
“青莲”在佛教文化中常用以象征佛教的高洁和智慧,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诗中提到的境界与安禅的理念也显示出作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铉,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思想的追求,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剡溪,描写了雪后清晨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受当时社会动荡与纷扰的影响,诗人试图通过描写自然来寻求心灵的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后清晨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的开头以“积雪蔽招提”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白色的积雪象征着纯洁与安静,给人以深远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开门不见人,鸟栖山正寂”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疏星带长汀,澹月照幽壁”描绘了夜空与水岸的美丽景象,星月交辉,给人以宁静之感。最后两句“此境足安禅,何为迷所适”更是点明了主题,诗人对这种宁静的渴望,呼唤人们回归内心的安宁,远离世俗的纷扰。这种对自然的感悟与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积雪蔽招提:积雪覆盖了佛教的招提,暗示着一种静谧的修行环境。
- 虚室夜生白:空旷的房间里,夜晚的光线显得格外明亮,象征内心的清明。
- 开门不见人:开门却没有人影,强调孤独与静谧。
- 鸟栖山正寂:鸟儿栖息在寂静的山中,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和谐。
- 疏星带长汀:稀疏的星星映照在沙洲上,营造出一种清冷的夜景。
- 澹月照幽壁:淡淡的月光照射在幽静的墙壁上,增添了夜的宁静。
- 远树看欲无:远处的树木似乎消失在夜色中,增添了神秘感。
- 近水闻更滴:近旁的水声在滴答作响,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细腻。
- 傍观云外峰:旁观远方的山峰,画面感强烈。
- 忽现青莲色:突然显现的青莲色,象征着净化与内心的觉悟。
- 此境足安禅:此种境界足以让我安禅,表明内心的满足。
- 何为迷所适:为什么还要迷恋于世俗的纷扰,表达了对世俗的反思与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莲色”,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高洁的境界。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语调上具有和谐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并借此反思世俗生活的纷扰,倡导一种简朴、清净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积雪: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 鸟:代表自然的生灵,象征自由。
- 星月:象征宇宙的浩瀚与无尽的思考。
- 青莲:象征高洁与内心的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积雪蔽招提”中的“招提”指的是什么?
- A. 山峰
- B. 佛教寺庙
- C. 河流
-
诗中提到的“此境足安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迷恋
- B. 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安宁
- C. 对人群的渴望
-
诗中“青莲色”象征着什么?
- A. 世俗的繁华
- B. 高洁与纯净
- C. 渺小与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诗风清淡雅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抒发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毛铉 vs. 王维
- 毛铉的作品更注重内心的安宁与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加侧重于自然的描摹与感悟。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与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王维与山水诗》
- 《中国古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毛铉的《剡溪霁雪送原上人》,领悟到其在自然与内心之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