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独坐》

时间: 2025-01-11 02:18:28

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

不论烦恼先须去,

直到菩提亦拟忘。

朝谒久停收剑珮,宴游渐罢废壶觞。

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
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朝谒久停收剑珮,宴游渐罢废壶觞。
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

白话文翻译:

整理好衣衫,打扫干净床铺,
一瓶清凉的秋水,一炉袅袅的香烟。
烦恼不必挂念,必须先要放下,
即使是修行到菩提,也应当暂时忘却。
早晨的拜谒停留已久,收起佩剑的挂饰,
宴会的欢娱也渐渐结束,放弃酒杯和觞。
世间的无用之事,已无所谓的年华,
唯有在道场中闲坐,享受逍遥自在。

注释:

  • 衣巾:衣服和头巾,指整洁的服装。
  • 菩提:佛教中指觉悟、悟道的状态。
  • 剑珮:剑和佩饰,表示一种身份的象征。
  • 壶觞:酒壶和酒杯,宴饮的器具。

典故解析:

  • 菩提:源自佛教,象征着觉悟和智慧。在诗中,提到“直到菩提亦拟忘”,表现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 道场:道教或佛教的修行场所,代表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智慧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生活的苦闷后,他渴望内心的宁静,向往道教的逍遥自在。

诗歌鉴赏:

《道场独坐》是白居易在晚年时写作的一首诗,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诗中通过简约的日常场景,展现出一种清净与从容的心境。整首诗透过“整顿衣巾”、“一瓶秋水”、“一炉香”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恬静的环境,给人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烦恼先须去”的表述,表达了对世俗烦扰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接下来提到的“朝谒久停收剑珮”,则表现了他对身份的放下与对世俗交往的淡漠,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的解放而非外在的追求。

最后两句“世间无用残年处,只合逍遥坐道场”更是深化了这种主题,强调在世间的纷扰中,唯有在道场中静坐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这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白居易自己内心的解脱之道。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整顿衣巾拂净床:整理衣物,打扫床铺,展现一种清洁、整齐的生活态度。
    2. 一瓶秋水一炉香:秋水清澈,炉香袅袅,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3. 不论烦恼先须去:强调放下烦恼的重要性。
    4. 直到菩提亦拟忘:即使是追求至高的智慧,也要暂时忘却。
    5. 朝谒久停收剑珮:早晨的拜谒已久,象征着对世俗身份的放下。
    6. 宴游渐罢废壶觞:聚会结束,放下酒杯,表现出对享乐的厌倦。
    7. 世间无用残年处:面对无用的残年,感到对世俗的厌倦。
    8. 只合逍遥坐道场:最终选择在道场中逍遥自在。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同时,通过意象的构建,营造出清新、宁静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内心安宁的向往,强调了放下烦恼、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衣巾:象征个人的整洁与修养。
  • 秋水:象征清澈与宁静,给人内心的平静感。
  • :象征精神上的享受与内心的安宁。
  • 剑珮:象征世俗地位与身份的放下。
  • 道场:象征理想的精神寄托与超然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菩提”,它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觉悟
    C. 名声
    D. 权力

  2. 诗人希望在诗中达到怎样的境界? A. 追求名利
    B. 享受聚会
    C. 内心的宁静
    D. 争斗与竞争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王维: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之美与心灵的融合。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与唐代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