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郊晓兴》

时间: 2025-04-28 22:30:58

玉露三秋夜,银河八月凉。

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

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

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

意思解释

秋郊晓兴

原文展示:

玉露三秋夜,银河八月凉。
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
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
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露水洒落,银河在八月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凉。山间的空谷回响着声音,江面平静如练,闪烁着微光。雨水滋润了园中的蔬菜,使其茂盛,稻谷也因丰收而长势喜人。我不在乎群雀的喧闹,因为晨光中有鸣凤的歌唱。

注释:

  • 玉露:指清晨的露水,常用来形容清澈而明亮的状态。
  • 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引申为美丽的景象。
  • 山虚:山间空旷的地方,常用来形容自然的宁静。
  • :本意为丝绸,这里比喻江水的平滑。
  • 雨足:雨水充足,说明滋润丰盈。
  • 鸣凤:指凤凰的鸣叫,这里象征着美好而高雅的事物。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鸣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高贵,常与君子、贤良的品德联系在一起。诗中用鸣凤与群雀的噪音形成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高雅事物的向往和对喧嚣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庭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秋郊晓兴》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诗人某次秋天的郊游中,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他对丰收的欣喜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秋郊晓兴》是一首描绘秋天早晨景象的诗,展现了诗人王庭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丰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开篇的“玉露三秋夜”将夜晚的清新气息传递给读者,接着“银河八月凉”则赋予了秋夜一种凉爽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秋夜之中。

诗中“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和谐,山谷间的回音与平静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自然的神韵。随着“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两句的出现,诗人将自然的丰收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满足感。

最后一句“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则表达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喧嚣的轻松应对,而更关注那些高雅的事物。这一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露三秋夜:描绘秋夜的清新气息,玉露象征着清晨的露水,三秋指的是秋天的第三个月。
  2. 银河八月凉:将银河与凉意相结合,传达夜空的宁静与美丽。
  3. 山虚响相答:山谷的空灵声音与自然的回响,体现了自然的互动。
  4. 江静练浮光:江面如练般平静,浮光闪烁,描绘出静谧的水面之美。
  5. 雨足园蔬茂:雨水充足使得园中的蔬菜生长茂盛,象征着丰收与生命力。
  6. 年丰稻穟长:稻谷丰收,生长喜人,表现对自然的感恩与欣喜。
  7. 不忧群雀噪:对喧闹的群雀表示不在乎,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8. 鸣凤在朝阳:高雅的鸣凤在阳光中歌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凉爽的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山虚响相答”和“江静练浮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使读者更易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与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同时反映出一种超脱于喧嚣的宁静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玉露:象征清新、纯净的自然状态。
  2. 银河:代表浩瀚的宇宙与美丽的景象。
  3. 山虚:象征宁静与空灵的自然环境。
  4. 江静:表现出水面平静的美感。
  5. 鸣凤:象征高雅、吉祥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露三秋夜”中的“玉露”指的是什么?

    • A. 晚上的露水
    • B. 清晨的露水
    • C. 雨水
    • D. 冬天的霜
  2. 诗中提到的“鸣凤”象征了什么?

    • A. 喧闹的鸟类
    • B. 高雅与吉祥
    • C. 自然的喧嚣
    • D. 贫穷与失落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庭圭的《秋郊晓兴》相对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对兄弟的思念与情感的抒发,而王庭圭则更注重自然的美与生命的丰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庭圭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