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吴居安入开善四首·游松庵》
时间: 2025-04-29 04:16:27意思解释
同吴居安入开善四首·游松庵
作者:刘子翚〔宋代〕
原文展示:
虚廓附山翔,泉声小庵闭。
斋余恣行遨,剥啄忻屡至。
午阴遇兰芳,夕照坐松吹。
徜徉无所为,聊尽今日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小庵中游玩的情景。开阔的山景与清澈的泉水交融,隐秘的小庵在泉水的轻声流淌中显得更为幽静。斋戒后的我尽情游玩,时常有鸟儿在周围嬉戏。正午时分,阴凉处偶然遇见兰花的芬芳,傍晚的阳光下坐在松树旁,微风轻拂。无所事事的我,悠然自得,尽情享受今天的时光。
注释:
- 虚廓:指空旷广阔的空间。
- 小庵:指小的庵堂,通常是僧人或隐士居住的地方。
- 斋余:斋戒之后。
- 剥啄:指鸟儿啄食的声音。
- 兰芳:兰花的香气。
- 松吹:松树的风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兰芳”,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性和雅致的气质。兰花在古代诗词中多与隐士、清高的士人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表现隐逸生活的情趣,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自然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子翚隐居生活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文人追求超脱与自然的和谐,诗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悠闲的山水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境。开篇的“虚廓附山翔”让人感受到一种广袤的自由,随之而来的“泉声小庵闭”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斋余恣行遨”中,诗人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体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午后的阴影与兰花的芳香相遇,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而“夕照坐松吹”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时光静好的感受。最后一句“徜徉无所为,聊尽今日意”则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心灵的宁静,体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与感悟。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巧妙地将山水、鸟声、花香、阴影等自然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泊之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虚廓附山翔”:开阔的空间与山相依,给人一种飞翔的感觉。
- “泉声小庵闭”:泉水流淌的声音传入小庵,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斋余恣行遨”:斋戒之后,尽情游玩,展现自由的心态。
- “剥啄忻屡至”:鸟儿在周围嬉戏,增添自然的生机。
- “午阴遇兰芳”:正午的阴凉处,邂逅兰花的香气。
- “夕照坐松吹”:傍晚的阳光下,松树轻拂,令人放松。
- “徜徉无所为,聊尽今日意”:悠闲无所事事,尽情享受当下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虚廓”比喻开阔的空间,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午阴遇兰芳,夕照坐松吹”,增添了节奏感。
- 拟人:鸟儿的“剥啄”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活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淡泊与满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坚定与永恒,也暗示隐士的理想生活。
- 泉水:象征着生命力与清新的气息,代表自然的纯净。
- 小庵:隐逸生活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 兰花:象征着高洁与雅致,反映了诗人的品位与追求。
- 松树:象征长寿与坚韧,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斋余”是指什么?
A. 斋戒之后
B. 斋戒之前
C. 斋戒期间 -
诗人在哪个时刻遇见兰花的芳香?
A. 清晨
B. 午后
C. 傍晚 -
“徜徉无所为,聊尽今日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焦虑
B. 满足与悠闲
C. 忧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隐逸情怀。
- 陶渊明《饮酒》: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刘子翚《游松庵》 vs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皆描写山水,但刘子翚更加强调个人的悠闲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注重自然与情感的交融,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