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下南昌,扁舟过玉梁。
逢人问任子,迷路失仙乡。
吾道今如此,斯文恐未亡。
乌台千载话,他日自辉光。
白话文翻译:
在正月我来到南昌,乘着小船经过玉梁。
遇到人问起任子,结果迷路失去了仙境。
我今天的道路如此,恐怕文人风范还未消亡。
乌台的千年往事,将来定会再现光辉。
注释:
- 正月: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
- 南昌:江西省的省会,历史悠久。
- 扁舟:小船。
- 玉梁:指的是南昌的某个水域或桥梁。
- 任子:指任道士,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位人物。
- 迷路:失去方向,无法找到目标。
- 仙乡:传说中的理想之地,通常指隐士或学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 吾道:我的道路或人生的道路。
- 斯文:文化、文采、学问。
- 乌台:指乌台诗案,宋代的一次文学事件,许多诗人因此受到迫害。
- 辉光:光辉,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和成就。
典故解析:
乌台诗案:发生在宋代,主要涉及著名诗人苏轼等人,因诗文内容引起权臣的不满而遭受迫害,反映了当时文人境遇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庭圭,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文化的珍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庭圭游历南昌时,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清江留别任子严》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南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与道德的关注。开头的“正月下南昌”将时间和地点明确,营造出一种新春的气息,而“扁舟过玉梁”则展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游历状态。
在“逢人问任子,迷路失仙乡”中,诗人遇人询问一个历史人物,反映了对过去文化的追溯,但随即又感到迷茫,象征着对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接下来的“吾道今如此,斯文恐未亡”则展现了诗人对当下文化状况的深切关怀,尽管面临困境,仍然对文化的未来抱有希望。
最后的“乌台千载话,他日自辉光”更是将历史与未来结合,暗示着尽管过去的苦难仍在,但总有一天会重现光辉。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热爱,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正月下南昌,扁舟过玉梁:描绘了诗人新年游历南昌的情景,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 逢人问任子,迷路失仙乡:表现了诗人在追寻文化理想时的迷惘,反映出对失去传统文化的忧虑。
- 吾道今如此,斯文恐未亡:诗人自省当下的文化状态,表达出对文化存续的希望和信念。
- 乌台千载话,他日自辉光:通过历史的回顾,展望未来的光明,展示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逢人问任子,迷路失仙乡”,工整而有韵味。
- 比喻:将文化理想比作“仙乡”,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与忧虑,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情怀。
意象分析:
- 南昌: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底蕴。
- 扁舟:代表着诗人的自由与追求。
- 仙乡:象征理想的文化境界。
- 乌台:暗示历史的苦难与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正月”指的是哪个月份?
A. 一月
B. 二月
C. 三月
D. 十二月 -
“乌台千载话”中的乌台指的是什么事件?
A. 乌鲁木齐
B. 乌台诗案
C. 乌鸦台
D. 乌龟台 -
诗中提到的“仙乡”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远方的家
D. 贫穷的生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庭圭的《清江留别任子严》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理想和自然的向往,但王庭圭更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忧虑,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庭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