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梦叟昆仲之湘江》

时间: 2025-01-11 14:26:35

蜡屐访穷巷,脂车戴晓星。

哦诗添些语,望岳插清冥。

烽火连蛮徼,楼船壮洞庭。

潇湘多夜雨,羡尔对床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谢梦叟昆仲之湘江
作者:王庭圭 〔宋代〕

蜡屐访穷巷,脂车戴晓星。
哦诗添些语,望岳插清冥。
烽火连蛮徼,楼船壮洞庭。
潇湘多夜雨,羡尔对床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蜡屐(木屐)上走访偏僻的小巷,乘坐着装饰华丽的车子迎着晨星而行。吟哦诗歌时添上几句,仰望高山时仿佛插入了清冥的天空。烽火连绵不绝,外族的边境在不断扰攘,楼船在壮丽的洞庭湖上航行。潇湘地区的夜晚多雨,我羡慕你在床前静静聆听雨声的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蜡屐:一种用木头制成的凉鞋。
  • 脂车:华丽的车子,通常由脂粉装饰。
  • 哦诗:吟唱诗歌。
  • 望岳:仰望高山,诗中指的是对自然的向往。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信号,形容战乱。
  • 蛮徼:指外族的边界。
  • 楼船:指船只,通常是大型的、装饰华丽的船。
  • 潇湘:指湘江和潇水流域,南方一带。

典故解析:

  • 湘江:指湘江流域,这里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 洞庭:指洞庭湖,古代诗歌中常作为壮丽景观的描写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庭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生活在北宋时期,王庭圭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送别友人谢梦叟时写成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送别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开头两句以蜡屐和脂车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不同侧面。蜡屐象征着简朴和贴近自然的生活,而脂车则代表了华丽与繁华,诗人通过这种对比,传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接着,诗人通过“哦诗添些语,望岳插清冥”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仿佛在与友人分享这些美好的时刻。后面的“烽火连蛮徼,楼船壮洞庭”则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延续让人忧心,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最后一句“潇湘多夜雨,羡尔对床听”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羡慕友人在雨夜中静静聆听雨声的恬静与安宁,表达了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也映射出离别的惆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蜡屐访穷巷:以蜡屐为交通工具,表明诗人走访偏僻地区,突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
  2. 脂车戴晓星:乘坐华丽的车子,迎着晨星,形成对比,象征生活的多样性。
  3. 哦诗添些语:吟诵诗歌,表达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
  4. 望岳插清冥:仰望高山,意象高远,象征追求理想与自由。
  5. 烽火连蛮徼:描绘战争背景,反映社会动荡。
  6. 楼船壮洞庭: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形成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7. 潇湘多夜雨:表现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为情感的表达增添了细腻的背景。
  8. 羡尔对床听:表达对友人生活的羡慕,情感真挚。

修辞手法:

  • 对比:蜡屐与脂车的对比,强调生活的多样性。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
  • 排比:多句并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同时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屐:象征着简朴和自然。
  • 脂车:代表华丽与繁华的生活。
  • 晨星:象征希望与新生。
  • 高山:象征理想与追求。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
  • 楼船:象征壮丽的景观与人类的探索精神。
  • 夜雨:象征静谧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蜡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古老的草鞋
    B. 一种木头制成的凉鞋
    C. 一种华丽的车子
    D. 一种装饰品

  2. 诗歌中的“烽火”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战争与动荡
    C. 自然风光
    D. 友谊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A. 祝福与不舍
    B. 忌妒与愤怒
    C. 欢欣与快乐
    D. 疑惑与迷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2.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3.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题材,表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祝福。
  • 《夜泊牛渚怀古》: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历史感,情感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宋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