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王挽章五首》

时间: 2025-01-26 03:31:40

早岁名虓将,阴功晚益昌。

职齐张右相,威并郭汾阳。

水月宸奎炳,风云宝墨香。

两宫恩赙礼,深见眷忠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岁名虓将,阴功晚益昌。
职齐张右相,威并郭汾阳。
水月宸奎炳,风云宝墨香。
两宫恩赙礼,深见眷忠良。

白话文翻译

早年以虓将的名声崭露头角,后来在阴德的加持下越发昌盛。
担任齐国的右相,权威与郭汾阳不分上下。
水面月光与星辰交辉,风起云涌中书香悠然。
深受两宫的恩赐与礼遇,忠良之德备受眷顾。

注释

字词注释

  • 虓将:虓,形容勇猛的将领;指年轻时声名显赫的将领。
  • 阴功:指不为人知的功劳,常比喻潜在的影响。
  • :指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
  • 右相:古代官职,权力极大,负责国家政事。
  • 郭汾阳:郭汾阳指代的是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人物。
  • 宸奎:宸指皇宫,奎指星宿,象征高贵的地位和荣耀。
  • 恩赐礼:指皇帝对臣子的赏赐和礼遇。
  • 忠良:忠诚和良善,形容品德高尚。

典故解析

  • 左右相:古代的权臣地位,常常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 水月:象征着清澈与宁静,反映出一种文人理想的境界。
  • 风云:象征时局的变化与不确定性,暗含政治风云变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文治武功之盛世,其诗风多以豪放、正直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表现出对忠良之士的赞美。

创作背景
《杨和王挽章五首》是曹勋为挽歌而作,旨在缅怀那些在历史上做出贡献的忠良之士,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早年名将的崇高地位与晚年所获得的荣光,展现了作者对忠良之士的崇敬与赞美。诗的开头以“早岁名虓将”引入,勾勒出一个年轻将领的英勇形象,接着“阴功晚益昌”则暗示着他在政治上获得的成功与影响力。紧接着提到的“职齐张右相”,不仅展现了将领的权力地位,也暗示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诗中“水月宸奎炳,风云宝墨香”则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气息的结合,传达出一种高洁的理想。水月与风云的描写,既是对将领风范的赞美,也是对时代更迭与人事变迁的感慨。

最后两句“两宫恩赐礼,深见眷忠良”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肯定与感激。这种对忠贞不渝的品德的推崇,正是诗歌的核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岁名虓将:描写年轻时的将领英名显赫,充满气势。
  2. 阴功晚益昌:说明在不为人知的努力下,后来的成就更加辉煌。
  3. 职齐张右相:展现其官职与权势,表明其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
  4. 威并郭汾阳:将其权威与历史上著名人物对比,强调其地位的崇高。
  5. 水月宸奎炳:采用意象,象征着高贵与清澈,映射将领的品德。
  6. 风云宝墨香:表达人事变迁与文人风雅的结合,反映时代的风采。
  7. 两宫恩赐礼:强调将领受到皇帝的重视和礼遇,彰显其忠诚。
  8. 深见眷忠良:总结对忠良之士的赞美,强化了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水月”与“风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将领的赞美。
  • 意象:水、月、风、云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晰而高远的境界。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忠良之士的赞美与怀念,强调了他们在国家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澈、明亮,代表忠诚与正直。
  • :象征高洁、明亮,代表理想与追求。
  • :象征变化与动荡,隐喻历史的变迁。
  • :象征自由与宽广,表现出一种超脱人世的情怀。
  • 宝墨香:象征文人气息,体现出对文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早岁名虓将”是指什么?

    • A. 年轻时的将领
    • B. 早年的诗人
    • C. 皇帝
  2. “阴功晚益昌”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表达对功劳的认可
    • B. 说明潜在的努力与成就
    • C. 赞美忠良之士
  3. 诗中提到的“两宫恩赐礼”指的是?

    • A. 对将领的重视
    • B. 对文人的赏赐
    • C. 对皇后的礼遇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曹勋的《杨和王挽章五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赞美,但曹勋更侧重于个人的崇高地位,而杜甫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楚辞》

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内容,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杨和王挽章五首》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