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归中丞使新罗
作者:皇甫曾〔唐代〕
南巾宪衔恩去,东夷泛海行。
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
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
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中丞(即官员)赴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一部分)途中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官员的送别之情和对他远行的担忧。诗的前两句写到这位官员带着皇恩,乘船东渡,前往遥远的国度。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离开故国的忧伤,以及对长途跋涉的无尽愁苦。最后两句展现了海上的云涛汹涌,虽有来往的旌旗,但对未来的行程依然感到迷茫。
注释
- 南巾:指南方的巾帕,可能用来形容官员的服饰。
- 宪衔恩:宪,指官员的职务;衔恩,指承载着皇帝的恩宠。
- 东夷:指东边的夷族或东部地区。
- 孤城:形容远离故国的孤独感。
- 炎凉气:指气候的变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 浩淼程:形容行程的漫长和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字季明,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中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感人至深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交流频繁。诗人写此诗是为了送别一位赴新罗的官员,表达了对他前程的美好祝愿与对未知旅途的忧虑,反映了当时外交的频繁与文化的交融。
诗歌鉴赏
《送归中丞使新罗》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描绘。开篇的“南巾宪衔恩去”迅速引入主题,描绘了一位官员身披皇恩、踏上征途的壮丽场景。接下来的“东夷泛海行”则将视角拉远,展现出他即将远行的辽阔海域,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渺小的感觉。
诗中“天遥辞上国,水尽到孤城”深刻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未来旅途的忧虑。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示了行路的艰辛与不易,展现了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过“已变炎凉气,仍愁浩淼程”,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表现出对友人旅途的担忧与惆怅。最后“云涛不可极,来往见双旌”则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海上的波涛与来往的旌旗,象征着无尽的旅程和不确定的未来,给人以沉重而深沉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巾宪衔恩去:描绘出官员身穿南方的巾帕,衔着皇帝的恩典,出发的景象,传达出他身份的尊贵。
- 东夷泛海行:他向东行驶,前往夷族的地方,表达出这段旅程的遥远与艰辛。
- 天遥辞上国:在天涯海角,告别故国,隐含着对故国的留恋与不舍。
- 水尽到孤城:水流尽头便是孤独的城镇,形象地展现了异乡的孤寂。
- 已变炎凉气:环境的变化已经让人感受到气候的不同,象征着离别带来的心情变化。
- 仍愁浩淼程:尽管环境变化,心中依然为漫长旅途而感到忧愁。
- 云涛不可极:海上的云和波涛浩瀚无边,象征着旅途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 来往见双旌:行船往来,看到的只是双重的旌旗,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比作浩淼的海洋,形象生动,强调艰辛。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多次使用“水尽”、“云涛”等词语,形成排比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福与对旅途艰辛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友人未来的担忧。诗人在送别中融入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传达了人们在外求发展的孤独与无助,反映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巾:象征着身份与尊荣,代表着官员的地位。
- 东夷:代表着异国他乡,象征着交流与文化的碰撞。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离愁,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
- 云涛: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夷”指的是哪个方向的地方?
- A. 西方
- B. 东方
- C. 南方
- D. 北方
-
“水尽到孤城”中“孤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兴奋
- D. 安宁
-
诗中用来形容旅途的气候变化的词是?
- A. 炎凉气
- B. 风和日丽
- C. 风雨交加
- D. 四季如春
答案
- B. 东方
- B. 孤独
- A. 炎凉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情感,但更强调自由与豪情;而皇甫曾的《送归中丞使新罗》则更侧重于对旅途艰辛的忧虑与对故国的思念,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角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