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相公赴幽州》
时间: 2025-02-04 15:39: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相公赴幽州
作者: 皇甫曾 〔唐代〕
台衮兼戎律,勤忧秉化元。
凤池东掖宠,龙节北方尊。
长路山河转,前驱鼓角喧。
人安布时令,地远答君恩。
暮日平沙迥,秋风大旆翻。
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相公赴幽州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王相公身兼文武,忠于职守,勤勤恳恳,担负起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东边的凤池是朝廷的宠爱之地,北方的龙节则是尊贵的象征。长途跋涉,山河变幻,前方的号角声此起彼伏。人们安稳地安置着时令,远方的土地也回应着君王的恩德。黄昏时分,夕阳映照着平坦的沙滩,秋风翻动着大旗。渔阳在天边,依依不舍地告别信陵门。
注释:
- 台衮:指朝廷。
- 戎律:指武功与法度,这里指王相公文武双全。
- 凤池:古代帝王所用的池子,象征权力与尊宠。
- 龙节:象征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 前驱:前方的先锋,指随行的军事部队。
- 布时令:指安置和安排时令,说明人们的生活秩序。
- 渔阳:指地名,位于冀州,古时是送别的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皇甫曾,唐代诗人,以诗歌和文学作品闻名,擅长描写送别、山水等主题。其作品常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情感与对友人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王相公即将赴幽州任职之际,诗人对朋友的前途充满了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送王相公赴幽州》是一首充满雄浑气魄的送别诗,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国家和朋友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以“台衮兼戎律”引出王相公的身份,彰显其文武双全的才能,紧接着用“凤池东掖宠,龙节北方尊”描绘出王相公在朝廷的地位和受到的尊重,让读者感受到他担任重任的光荣。接着,诗人转向对未来的展望,长路的艰辛、高亢的号角声,暗示着王相公即将面临的挑战与责任。最后两句描绘了送别时的自然景象,暮日的余晖与秋风的凉意,恰如诗人内心的感伤,“渔阳在天末,恋别信陵门”更是道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依恋。整首诗气韵生动,抒情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风格和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台衮兼戎律:开篇就强调王相公的多重身份,文武双全。
- 勤忧秉化元:表达了王相公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感。
- 凤池东掖宠:指王相公受到的荣宠,表现出其地位的尊贵。
- 龙节北方尊:进一步强调王相公在北方的受尊重程度。
- 长路山河转:描绘了旅途的遥远和艰难。
- 前驱鼓角喧:前方的号角声象征着战争或出征,气氛紧张。
- 人安布时令:生活的稳定与安定,反映出对君恩的感激。
- 地远答君恩:远方的土地也在回报君王的恩德。
- 暮日平沙迥:景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秋风大旆翻:秋风中翻动的旗帜,象征着离别的悲伤。
- 渔阳在天末:渔阳象征着离别的地点,透露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 恋别信陵门:信陵门是送别的地方,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凤池东掖”与“龙节北方”,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暮日平沙迥”形象地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
- 拟人:秋风翻动大旗,仿佛在诉说离别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前途的期待,同时流露出浓厚的离愁别绪,传达了士人对友谊和责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凤池:象征权力与荣耀,体现王相公的地位。
- 龙节:象征皇权和尊贵,增强诗的庄重感。
- 长路:象征旅途的艰辛与远离。
- 秋风:象征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 渔阳:象征送别的地点与时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相公在诗中被描绘为: A. 文武双全
B. 只会文
C. 只会武
D. 没有才能 -
诗中提到的“凤池”象征: A. 贫穷
B. 权力与荣耀
C. 自然风光
D. 战争 -
“秋风大旆翻”中的“大旆”指的是: A. 小旗
B. 大旗
C. 布
D. 纸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 《送李少府贬峡州》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个人理想与抱负。
- 王维的《送李少府贬峡州》则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更为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