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

时间: 2025-01-24 01:41:08

村邑萧条廨屋低,茆墙缺处补荆篱。

市添人语当墟日,田捲车筒漫种时。

公事偶无封印早,小胥习懒赴衙迟。

闲行摸索街头石,寻得前朝一片碑。

意思解释

偶得

作者: 赵希迈 〔宋代〕

原文展示:

村邑萧条廨屋低,
茆墙缺处补荆篱。
市添人语当墟日,
田捲车筒漫种时。
公事偶无封印早,小胥习懒赴衙迟。
闲行摸索街头石,
寻得前朝一片碑。


白话文翻译:

村庄萧条,官舍低矮,
茅草墙的缺口用荆条补上。
市集上人声嘈杂,正值集市的日子,
田野上车轮转动,正是播种的时节。
公事偶尔没有公文印章,
小吏习惯懒散,赴衙门也迟迟不来。
闲走在街头,摸索着石头,
偶然寻得一块前朝的碑石。


注释:

  • 村邑:村庄。
  • 廨屋:官府的房屋。
  • 茆墙:用茅草搭成的墙壁。
  • 荆篱:用荆条编成的篱笆。
  • 公事:公家的事务。
  • 小胥:小吏,指官府的低级官员。
  • :刻有文字的石碑,常用于记载历史事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希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平民生活的细腻与社会的变迁,属于宋代的田园诗派。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萧条和人们生活的艰辛,尤其是在农村与官府之间的关系,诗人在闲暇中寻得历史的遗迹,感慨时光流转。


诗歌鉴赏:

《偶得》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萧条的村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追寻。首联以“村邑萧条廨屋低”开篇,给人一种沉寂的感觉,展现了农村的贫困与衰败。接着“茆墙缺处补荆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村民生活的艰辛,他们不得不用简陋的材料修补破旧的房屋,体现了生活的无奈与坚韧。

诗的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市集与田野的热闹景象,“市添人语当墟日,田捲车筒漫种时”。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的气息依然存在,田野的播种象征着希望与生机。接着提到小吏的懒散,反应了官僚体系的无效率,进一步突出民生的困境。

最后一联“闲行摸索街头石,寻得前朝一片碑”,则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街头石碑的寻觅,仿佛在探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赋予整首诗以更深层次的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村庄的萧条,展现出一种凋零的气氛。
    • 第二联通过茅墙的修补,折射出村民的勤劳与不易。
    • 第三联与第四联转向市集的热闹与田野的播种,形成鲜明对比。
    • 第五联揭示官吏的懒散,批评了官僚体系。
    • 第六联则引导读者反思历史,结束在一种追忆的情绪中。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村邑萧条”和“茆墙缺处”,形成工整的对称。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与历史的遗迹结合,表达深刻的哲理。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村庄的萧条与市集的热闹,表现了社会的对比与人们生活的无奈,最终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与对历史的感怀。


意象分析:

  • 村邑:象征农村的生活状态。
  • 茆墙与荆篱:代表了贫困与艰辛。
  • 市集与田野:展现了生机与希望。
  • 碑石:象征历史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茆墙”是用什么材料搭成的?

    • A. 草
    • B. 木材
    • C. 石头
    • D. 砖
  2. 诗中的“小胥”指的是?

    • A. 农民
    • B. 小吏
    • C. 商人
    • D. 学生
  3. 整首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 A. 经济繁荣
    • B. 生活艰辛
    • C. 战争频繁
    • D. 官场清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杜甫《春望》:描绘战乱后的悲惨景象。

诗词对比:

  • 赵希迈的《偶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居环境,但前者更侧重于人文关怀,后者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