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别驾》

时间: 2025-01-10 22:58:44

含砂终误毒,抱玉岂鸣冤。

一死酬臣节,千秋作礼魂。

棘林新鬼哭,白日帝城昏。

不是能尸谏,何由感至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吴别驾
作者: 李之世 〔明代〕

含砂终误毒,抱玉岂鸣冤。
一死酬臣节,千秋作礼魂。
棘林新鬼哭,白日帝城昏。
不是能尸谏,何由感至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吴别驾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不满。诗中说,含有沙子的东西最终会误导人,抱着玉的却无法申冤。一死是为了报答忠臣的节操,千秋之后只留名魂。棘林中的新鬼在哭泣,白日下的皇城显得昏暗。并不是尸体能够劝谏君王,如何才能感动至尊?


注释:

字词注释:

  • 含砂:指含有沙子,形容表面看似美好却内有隐患。
  • 鸣冤:为自己冤屈呼喊。
  • 臣节:指臣子的忠诚和节操。
  • 礼魂:指因忠诚和节操而留存的名声。
  • 棘林:比喻阴森恐怖的地方。
  • 新鬼:新近去世的幽灵。
  • 尸谏:指用尸体进行劝谏的行为,形容无奈的抗议方式。

典故解析:

  • 尸谏:古代有以尸体谏言的先例,表明忠臣坚定的心志和无奈之情。此处用以强调吴别驾的悲惨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之世,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尤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表达对忠臣的哀悼和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忠臣多遭遇不公,李之世以此诗表达对吴别驾的不幸遭遇的惋惜,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无奈与悲愤。


诗歌鉴赏:

《挽吴别驾》是一首充满悲怆与愤懑的挽诗,李之世通过对吴别驾生平的回顾,表现了对忠臣遭受冤屈的深切同情。全诗以悲痛的口吻诉说对吴别驾命运的无奈与哀怨,诗中“含砂终误毒”与“抱玉岂鸣冤”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忠诚与冤屈之间的矛盾。

在“棘林新鬼哭,白日帝城昏”中,诗人将新鬼与白日的对比,构筑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绝望的氛围。这不仅暗示了吴别驾的冤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无情。

最后一句“不是能尸谏,何由感至尊”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质疑,忠臣的死难道不能唤醒统治者的良知吗?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传达了诗人对忠臣不公遭遇的愤怒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李之世作为一个忠臣之子的悲愤与无奈,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含砂终误毒:即使是美玉,若含有沙石,最终也会误人。比喻表面美好却潜藏隐患。
  2. 抱玉岂鸣冤:即使怀抱玉器,却无法为自己鸣冤。暗示吴别驾的忠诚与遭遇的不公。
  3. 一死酬臣节:为忠臣的节操而死,是一种高尚的牺牲。
  4. 千秋作礼魂:即便死去,仍会留名青史,魂魄受到后人的尊敬。
  5. 棘林新鬼哭:指新近去世的灵魂在棘林中哀哭,营造出阴森的氛围。
  6. 白日帝城昏:明亮的白日却显得昏暗,暗指当权者的昏庸与黑暗的政治环境。
  7. 不是能尸谏:尸体无法劝谏君主,表现出对现状的无奈。
  8. 何由感至尊:如何才能感动至高无上的君主,流露出绝望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含砂”与“抱玉”的对立,增强诗的深意。
  • 拟人:将鬼魂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添了悲剧色彩。
  • 对仗:诗中句子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吴别驾的哀悼,表达了对忠臣命运的悲愤,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体现了深厚的忠诚与对权力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表面美丽却潜藏危机的事物。
  • :象征忠诚与高尚的品德。
  • 棘林:象征死亡与哀伤,传达出阴郁的情感。
  • 白日:象征光明与真实,却在此处显得暗淡无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之世的《挽吴别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痛

  2. 诗中“含砂终误毒”中的“砂”主要象征什么? a) 忠诚
    b) 隐患
    c) 权力

  3. “何由感至尊”反映了诗人对君主的什么态度? a) 尊敬
    b) 绝望
    c) 期待

答案:

  1. c) 悲痛
  2. b) 隐患
  3. b) 绝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挽吴别驾》《江城子·密州出猎》,两者均表现出对忠臣的敬意,但李之世更侧重于悲伤与控诉,而苏轼则体现了豪放与英勇的气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李之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