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元日述怀》

时间: 2025-01-26 03:20:58

糟粕从谁问斲轮,支离七十又逢春。

生逢四圣休明世,仕列三朝礼乐臣。

老向星辰忘听履,病将舟楫寄垂纶。

子房本乏神仙骨,白发能抛乌角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子元日述怀

糟粕从谁问斲轮,支离七十又逢春。
生逢四圣休明世,仕列三朝礼乐臣。
老向星辰忘听履,病将舟楫寄垂纶。
子房本乏神仙骨,白发能抛乌角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中,作者感慨自己年老体衰,生活的艰辛和对春天的渴望。作者问:谁来问我这些糟粕的事情呢?已经七十岁了,又迎来了春天。自己生在这个明圣的时代,曾经是三朝的礼乐之臣。如今老了,仰望星辰,已经忘记了脚下的路;身患疾病,舟楫的命运寄托在钓鱼上。虽然子房(指张良)本没有神仙的资质,但白发苍苍的我却能抛下那顶乌角巾。


注释

  • 糟粕:指糟糕的东西,这里暗指个人的经历与过往的遗憾。
  • 斲轮:削减或打磨的工具,隐喻岁月的流逝与磨难。
  • 四圣:指的是圣人,这里形容明圣的时代。
  • 三朝:指的是三个朝代,表示作者曾经在多个朝代中任职。
  • 乌角巾: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象征着官职与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尹台,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老年与过往的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丙子年元日,诗人结合个人感受与时代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经历了七十个春秋,诗人对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苍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一种无奈与释然的情感。


诗歌鉴赏

《丙子元日述怀》是一首充满人生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在岁月长河中的感悟与无奈。诗的开头“糟粕从谁问斲轮”便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诗人自问自答,似乎在表明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与对过往的无奈。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天的到来不仅仅是自然的轮回,更是人生新的开始与希望的象征。

诗人在“生逢四圣休明世”中提到时代的明圣,表明自己对社会的认可与对自己过往角色的肯定,但随之而来的“仕列三朝礼乐臣”则暗示了他对自己所处地位的思考与自我价值的质疑。岁月的流逝让他渐渐忘却了曾经的辉煌,甚至对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子房本乏神仙骨,白发能抛乌角巾”则是对自我的解脱与释然,诗人通过对张良的对比,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理解与接受。虽然没有神仙的资质,但他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终点,抛却了曾经的身份与荣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洒脱。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具有深远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糟粕从谁问斲轮:用“糟粕”形容自己的生活经历,表明自己对过往的无奈。
  2. 支离七十又逢春:已经七十岁了,生命的支离破碎与春天的希望形成对比。
  3. 生逢四圣休明世:生在明圣的时代,感受到了时代的恩泽。
  4. 仕列三朝礼乐臣:曾经是三朝的礼乐之臣,反思自己曾经的身份。
  5. 老向星辰忘听履:老了,仰望星辰,忘却了脚下的路,表现出对人生方向的迷茫。
  6. 病将舟楫寄垂纶:身患疾病,寄托自己的希望于垂钓,象征着对生活的淡泊。
  7. 子房本乏神仙骨:张良虽然没有神仙的才华,但仍有其卓越的成就。
  8. 白发能抛乌角巾:白发苍苍的自己,能够放下曾经的身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经历比作“糟粕”,形象生动。
  • 对仗:如“老向星辰忘听履,病将舟楫寄垂纶”,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开头的反问句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释然,展现了老年人面对岁月的哲学思考,强调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希望与新生,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 星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同时也暗示着无尽的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
  • 舟楫: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寄托了对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 白发:象征着衰老与智慧的结合,反映出对人生经验的总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糟粕”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经历
    B. 过往的遗憾
    C. 未来的希望
    D. 生活的乐趣

  2. “支离七十又逢春”中“春”象征什么?
    A. 老去
    B. 生命的希望
    C. 失落
    D. 冬天

  3. 诗人提到的“子房”指的是谁?
    A. 曹操
    B. 张良
    C. 刘备
    D. 诸葛亮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国家与民族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死离别的情感,与尹台的自我反思形成对比。

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关注社会与历史,后者则深刻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