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客南山僧舍
作者:周密 〔宋代〕
入门都是竹,景象自然幽。
爱此千竿碧,因成竟日留。
月移山欲近,云起塔如浮。
烟水秋城暮,疏钟送去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僧舍环境。走进门,满眼都是竹子,景象自然显得宁静幽雅。我爱这些千竿碧绿的竹子,因此留连忘返,直到日暮。月亮慢慢升高,山似乎近了;云雾缭绕,塔楼似乎在空中漂浮。秋天的傍晚,烟雾弥漫,水面如镜,城市的景色逐渐暗淡,稀疏的钟声送走了船只。
注释:
- 入门都是竹:进入门口四周都是竹子,描绘出清幽的环境。
- 景象自然幽:自然环境显得非常幽静。
- 千竿碧:形容竹子数量多且绿色。
- 竟日留:整天停留在这里。
- 月移山欲近:月亮升高,山的轮廓似乎更近了。
- 云起塔如浮:云雾缭绕,塔楼好像漂浮在空中。
- 烟水秋城暮:秋天的傍晚,烟雾和水交融,城市渐渐昏暗。
- 疏钟送去舟:稀疏的钟声送走了船只,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仲翔,号澹庵,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周密的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周密访友南山僧舍时,反映了他对宁静自然环境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访客南山僧舍》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宁静生活的诗作,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诗的开头,通过“入门都是竹”展现出幽静的环境,竹子作为自然的象征,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诗人因竹而留,表现出对这片风景的留恋与珍视。随着月亮的升起,山显得更近,象征着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后半部分,云雾缭绕的塔楼如同漂浮的幻影,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境界。最后,随着“烟水秋城暮”,诗人把视角转向了更广阔的环境,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的景象,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疏钟声送走船只,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整首诗构建了一个宁静、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思索,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闲适与淡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门都是竹:进入门口,周围全是竹林,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景象自然幽:自然景色显得极其幽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宁静感。
- 爱此千竿碧:诗人对这片竹林的喜爱,强调竹子的数量和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因成竟日留:因竹而留,表示对这一环境的留恋,暗示时间的流逝。
- 月移山欲近:月亮升高,山的轮廓似乎更近,象征着理想的可及性。
- 云起塔如浮:描绘出塔在云雾中的幻影,增加了意境的层次和深度。
- 烟水秋城暮:描绘傍晚的宁静与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疏钟送去舟:钟声远送船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与月、塔与云进行比喻,增加了诗的意境。
- 拟人:云起塔如浮,赋予塔以生命,营造幻影效果。
- 对仗:如“月移山欲近,云起塔如浮”,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通过描绘幽静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代表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月:象征时间、理想,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
- 云:象征变化、无常,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周密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入门都是竹”表达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喧闹的城市
- B. 幽静的自然
- C. 热闹的集市
- D. 繁忙的街道
-
“月移山欲近”中,山的意象象征了什么?
- A. 理想的可达性
- B. 生活的艰辛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力量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山水与隐居生活,但更着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静夜思》则通过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和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宋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