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赠道友徐司判》
时间: 2025-01-27 04:11: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赠道友徐司判
作者: 马钰 〔元代〕
名缰相引,别离登州。
远来积石时秋。
司判美任,止是一载因由。
才到瓜期相逼,岂都无行色忧愁。
叹往复,是八千馀里,毕竟何求。
好学渊明解职,效海蟾纳印,
慷慨云游。
相继神翁决裂,物外真修。
保养先天之物,运自然火锻丹丘。
功行满,驾祥云,趋赴瀛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友徐司判的赠别之情。诗的开头,作者提到他因名利而离开了登州,远道而来,恰逢秋天,心中感慨万千。接着提到徐司判的美好任职,却只是短短一年的缘由。虽然刚到瓜果成熟的季节,但内心却难免忧愁。叹息往返的路途,八千多里,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呢?作者借用陶渊明辞官的例子,表达了对清闲生活的向往,像海蟾那样接受印信,潇洒地云游四方。接着提到神仙的断绝,追求物外的真修,保养先天之物,运用自然之火锻造丹药。最后,作者感慨功行已满,驾着祥云奔赴仙境。
注释
- 名缰:指名声和权利的束缚。
- 别离登州:离开登州这个地方。
- 瓜期:指果实成熟的季节。
- 司判:指徐司判的职务。
- 云游:指自由自在地游历。
- 神翁:指道教的神仙。
- 先天之物:指自然状态下的本质。
- 丹丘:指炼丹的丘陵,象征修道之地。
- 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道士和诗人,精通道教文化,作品多表现道教思想和个人的修道体验。他的诗作常寓意深远,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满庭芳》写于道友徐司判离去之际,表达了对道友的深情厚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元代是一个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时代,马钰在诗中传达了对名利的看淡和对道教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马钰对道友徐司判的赠别之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以“名缰相引,别离登州”揭示了名利对人的束缚,暗含对世俗繁华的厌倦。接着“远来积石时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在描写徐司判的美好时任后,作者感慨短暂的相聚,表现出离别的惆怅。
诗中结合了陶渊明、海蟾等历史人物,体现了作者对道教精神的追求。通过“保养先天之物,运自然火锻丹丘”来表达对修道的向往,展示了追求内心安宁与自由的理想。最后以“驾祥云,趋赴瀛洲”作结,描绘了理想中的仙境,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与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缰相引,别离登州:名利如同缰绳一般牵引着我,让我不得不离开登州。
- 远来积石时秋:远道而来,正值秋天,心中充满感慨。
- 司判美任,止是一载因由:徐司判的职务虽美好,但也只是短短一年。
- 才到瓜期相逼,岂都无行色忧愁:才到瓜果成熟的时节,心中怎能没有忧愁。
- 叹往复,是八千馀里,毕竟何求:叹息往返的路途,虽八千多里,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呢?
- 好学渊明解职,效海蟾纳印:向陶渊明一样辞官,像海蟾那样自在地游历。
- 慷慨云游:慷慨地在天地之间自由游荡。
- 相继神翁决裂,物外真修:追求物外的真修行,斩断与世俗的纷扰。
- 保养先天之物,运自然火锻丹丘:保养内心的本质,运用自然之火炼制丹药。
- 功行满,驾祥云,趋赴瀛洲:修行已经达到圆满,乘祥云前往理想中的仙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好学渊明解职,效海蟾纳印”,对称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美。
- 比喻:将人生比作漫长的旅途,通过八千里远的往复表达心中的迷茫与思索。
- 意象:如“祥云”、“瀛洲”等意象,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名利对人心灵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教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赠别,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缰:象征名利的束缚。
- 秋: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 瓜期:象征生命中的丰收与希望。
- 云游:象征自由与放飞自我。
- 瀛洲:象征理想境界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马钰的《满庭芳》是赠给哪位道友的?
- A. 陶渊明
- B. 徐司判
- C. 海蟾
- D. 神翁
-
诗中提到的“瓜期”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驾祥云,趋赴瀛洲”中“云”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理想与自由
- C. 亲情
- D. 忧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杜甫: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满庭芳》均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但杜甫更多地关注于家庭情感,而马钰则侧重于道教理想与自由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