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白话文翻译:
离开国家,何曾与绛霄相隔,幽燕的怀抱如同古老的遥远。
尾箕斜挂,星光照耀千里,恒星和卫星分开了两条水流。
铁笛声中,惊动了龙塞的月亮,玉钗春怨,凤城的箫声如泣如诉。
我还将用清啸来回应对方,南北的音信就任它寂寥无声。
注释:
- 绛霄:指的是天空,绛色是红色,寓意高远。
- 幽燕:指的是古代的燕国,幽指幽静,燕国位于今河北、北京一带。
- 尾箕:指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座,意指星空。
- 恒卫:指的是北斗星和其他星宿,象征着导航和分水。
- 铁笛、玉钗、凤城箫:分别代表不同的乐器,象征着哀怨与怀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虬,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作品在文人中流传。其诗风多表现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远离故乡时,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身处异乡,常常引发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河西关》一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开篇以“去国何曾隔绛霄”引入,表现出远离故土的心情,似乎无论身处何地,心中依旧牵挂着故乡。接着用“幽燕襟带古迢遥”将目光投向历史,感叹时间的漫长与空间的遥远,给人以一种深邃的历史感。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描绘了辽阔的星空与河流,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心中的孤独。后两句则通过乐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铁笛与玉钗的音响交织着哀怨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往事的追忆。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既有对历史的思考,又有对个人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国何曾隔绛霄: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即使远离故土,心中对故国的牵挂仍在。
- 幽燕襟带古迢遥:幽燕指的是古代的燕国,暗示历史的悠久与个人的孤独。
- 尾箕斜绾星千里:描绘夜空的辽阔与星辰的美丽,暗示着诗人的渴望与孤独。
- 恒卫中分水二条:恒指北斗星,水流分开象征着人生的分离与选择。
- 铁笛漫惊龙塞月:乐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暗示着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 玉钗春怨凤城箫:春天的怨愁通过乐器传达,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
- 还将清啸凭酬对:以清啸回应内心的情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南北音书任寂寥:音信稀少,表现了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与乐器,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乡为主题,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绛霄:象征高远与希望。
- 幽燕:代表故乡与历史。
- 星辰:象征人心的孤独与渴望。
- 乐器:传达情感的载体,象征着哀怨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绛霄”指的是哪个意象?
- A. 山川
- B. 天空
- C. 河流
-
诗中“幽燕”是指哪个地方?
- A. 现在的北京
- B. 现在的陕西
- C. 现在的四川
-
诗人用哪些乐器来表达情感?
- A. 笛子和二胡
- B. 铁笛和玉钗
- C. 琵琶和古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河西关》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许虬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而杜甫则更注重人际情感的流露。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