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初七日雨》
时间: 2025-01-27 05:1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台上忆吹箫 初七日雨
作者: 顾贞立 〔清代〕
凤颈无光,湘弦微润,依然酿就重阳。
问篱边黄菊,已试新霜。
昨夜生憎明月,今宵又听雨凄凉。
寒生也,催人刀尺,倦理流黄。
堪伤。声声点点,频断送愁中,病里时光。
看芙蓉开遍,几日红香。
莫去登山临水,料俱是落木枯杨。
添凄苍,渔歌唱罢,鸿雁离行。
白话文翻译:
诗的作者在雨中怀念往昔,感叹时光流逝。诗中提到“凤颈无光”,意指凤的颈部失去了光辉,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已经逝去。“湘弦微润”则暗指古筝的弦被雨水滋润,唤起了作者对重阳节的回忆。询问篱边的黄菊,已经经历了新的霜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易。昨夜对明月的厌恶,今夜又在雨声中感到凄凉,寒意袭人,催促着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诗中提到的“声声点点”,表达了对忧愁的细腻感知,而“病里时光”则传达了作者的身心疲惫。最后,诗人提醒自己不要去登山临水,因为那里都是枯木和凋零的杨树,令人心生伤感。
注释:
- 凤颈无光:凤的颈部失去光彩,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 湘弦:指古筝,湘即湘水,润即滋润,暗示音乐的美好。
- 黄菊:象征坚韧与生命力,已经历霜降,暗示秋天的到来。
- 声声点点:形容细腻的声音,表达内心的忧愁。
- 芙蓉:即荷花,象征纯洁美好,但“几日红香”则体现了短暂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贞立(1665-1732),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惟白,擅长词曲,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婉约而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雨天,诗人因天气的变化而引发对过往的回忆,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生命脆弱的深刻思索。开篇“凤颈无光,湘弦微润”,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绪,还引发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思考。诗中黄菊的提及,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衰败,而“昨夜生憎明月”则是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失落。
随着诗句的深入,雨声与寒意交织,进一步加强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忧伤。尤其是“声声点点,频断送愁中”,展现了诗人对内心愁苦的细腻感知,似乎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在提醒他生命的无常。最后“莫去登山临水”,是一种对生活的警觉和对现实的反思,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凄凉与孤寂。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感受力,令人读后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颈无光:暗示美好事物的消逝。
- 湘弦微润:古筝的弦被雨水滋润,唤起音乐的联想。
- 问篱边黄菊:询问生命的坚韧,已经历霜降。
- 昨夜生憎明月:对美好事物的厌恶,暗示孤独感。
- 今宵又听雨凄凉:雨声与孤独交织,体现凄凉情绪。
- 寒生也,催人刀尺:寒意逼近,催促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 堪伤:表达作者的伤感。
- 声声点点:形容内心的愁苦,细腻而真实。
- 看芙蓉开遍:描绘美丽的荷花,但又预示短暂。
- 莫去登山临水:提醒自己不要去追求那些美好,因其已逝。
- 添凄苍,渔歌唱罢:描绘秋意更深,渔歌已停,鸿雁飞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颈无光”,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 拟人:如“声声点点”,赋予声音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寒生也,催人刀尺”,形成音韵和谐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深刻反思,呈现出清代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象征美好与高贵的事物。
- 黄菊:象征坚韧、生命力与秋天的到来。
- 芙蓉:象征美丽与短暂的生命。
- 明月:象征美好,但同时又引发孤独感。
- 鸿雁:象征离别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凤颈无光”寓意是什么?
-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 B. 阳光明媚
- C. 新的开始
-
“声声点点”形容的是?
- A. 欢乐的声音
- B. 内心的忧愁
- C. 自然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黄菊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坚韧与生命力
- C. 美丽的花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对比顾贞立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涉及对月亮的思考,但顾贞立更强调对时光的感慨,李白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