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岳市
作者:李曾伯 〔宋代〕
登陟天犹暝,栖回日已西。
形躯一萍梗,襟袖半尘泥。
夹道松成径,谁家花满溪。
定台凝望远,烟草正萋萋。
白话文翻译
登高望远时,天色依然昏暗,太阳已经西沉。
我的身影如同浮萍,衣袖上沾染了半身的泥土。
两旁的松树形成了小路,哪家院子里溪水边开满了花?
我在定台上凝视远方,烟草正在茂盛生长。
注释
- 登陟:登高,爬升的意思。
- 暝:指天色昏暗,夜晚将近。
- 栖回:指太阳落下,光线逐渐消失。
- 萍梗:形容漂浮不定的状态,代表诗人的孤独。
- 襟袖:衣服的边袖,象征着生活的琐碎和尘世的烦恼。
- 夹道:两旁的树木形成小路。
- 定台:一个可以观察远方的台子。
- 烟草:指烟雾缭绕的草木,象征自然的生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意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感悟,浮萍与尘泥的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是宋代诗人,字子华,号东皋,擅长山水诗。他的诗歌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李曾伯的生活经历和对自然的热爱使他在诗中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李曾伯在岳市写下这首诗,可能是因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浮沉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个黄昏时分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宿岳市》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李曾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优美与生命的无常。诗的开头“登陟天犹暝,栖回日已西”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图景,给人以静谧而又惆怅的感觉。诗人通过“形躯一萍梗”来形容自己的孤独与漂泊,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渺小和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诗人描写了夹道的松树和盛开的花,展现了生命的美丽与希望。在最后一句“烟草正萋萋”中,诗人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陟天犹暝”:描写在高处,看天色依然昏暗,暗示时间的推移。
- “栖回日已西”:太阳已经落下,象征一天的结束。
- “形躯一萍梗”:诗人自比浮萍,暗示其孤独和漂泊。
- “襟袖半尘泥”:衣袖沾染尘土,象征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 “夹道松成径”:松树形成小路,暗示自然的和谐。
- “谁家花满溪”: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定台凝望远”:在定台上远眺,表现出思索的情绪。
- “烟草正萋萋”:描绘自然的繁盛,反映诗人对生命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形躯一萍梗”,将自己比作浮萍,生动形象。
- 对仗:“夹道松成径,谁家花满溪”,对称优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复:“栖回日已西”,强调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自然的宁静。
- 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绚烂,代表希望。
-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常,反映生命的无奈与孤独。
- 烟草:象征生机与自然的繁盛,反映生命的蓬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形躯一萍梗”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个人的孤独
C. 自然的美丽 -
诗中的“夹道松成径”描述了什么景象?
A. 小路被松树围绕
B. 松树开花
C. 黄昏的景象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惆怅与孤独
B. 快乐与幸福
C. 愤怒与抗争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李曾伯的《宿岳市》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李曾伯则在自然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十九首解析》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