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骥在野》
时间: 2025-01-10 22:40: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白话文翻译:
有一匹良马在野外,即使百次经过也不发出哀鸣。你若不善待我,难道没有其他人会善待我吗?你将我拴在马厩里,却不让我驾车。既然你不能始终如一地对待我,我宁愿在野外自由自在。我的毛发在霜中脱落,我的肉体被狼觊觎。我宁愿被狼伤害,也不愿被人忽视。没有你,我也不会忘记自己。
注释:
- 骥:良马。
- 百过不呻:即使多次经过也不发出哀鸣,形容马的坚韧和不屈。
- 子不我良:你不善待我。
- 絷我于厩:将我拴在马厩里。
- 乃不我驾:却不让我驾车。
- 遇我不终:不能始终如一地对待我。
- 秃毛于霜:毛发在霜中脱落,形容马的凄凉。
- 寄肉于狼:肉体被狼觊觎,形容马的危险处境。
- 宁彼我伤:宁愿被狼伤害。
- 人不我顾:人不关心我。
- 无子我忘:没有你,我也不会忘记自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其文风雄浑,议论深刻,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骥在野》是苏洵的一首抒怀之作,表达了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苏洵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不公待遇的反抗。诗中的“骥”象征着有才能的人,而“野”则象征着自由和广阔的天地。苏洵通过这匹良马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骥在野”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诗中的良马虽然被束缚在马厩中,却不愿屈服于不公的待遇,宁愿在野外自由奔跑,即使面临危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苏洵人格的写照。诗的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通过对良马遭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以及对不公待遇的反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骥在野,百过不呻。”:良马在野外,即使多次经过也不发出哀鸣,表现出马的坚韧和不屈。
- “子不我良,岂无他人。”:你若不善待我,难道没有其他人会善待我吗?表达了作者对不公待遇的反抗。
- “絷我于厩,乃不我驾。”:将我拴在马厩里,却不让我驾车,形容作者被束缚的处境。
- “遇我不终,不如在野。”:既然你不能始终如一地对待我,我宁愿在野外自由自在,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 “秃毛于霜,寄肉于狼。”:毛发在霜中脱落,肉体被狼觊觎,形容作者的凄凉和危险处境。
- “宁彼我伤,人不我顾?”:宁愿被狼伤害,也不愿被人忽视,表达了作者对尊严的追求。
- “无子我忘。”:没有你,我也不会忘记自己,表达了作者的自我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良马比作有才能的人,将“野”比作自由和广阔的天地。
- 拟人:将良马赋予人的情感和意志,如“百过不呻”、“子不我良”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絷我于厩,乃不我驾”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不公待遇的反抗。通过良马的遭遇,作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骥:良马,象征有才能的人。
- 野:自由和广阔的天地,象征自由。
- 厩:马厩,象征束缚和限制。
- 霜:寒冷和凄凉,象征困境。
- 狼:危险和威胁,象征危险处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骥”象征什么? A. 良马 B. 有才能的人 C. 自由 D. 尊严
-
诗中的“野”象征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困境 D. 危险
-
诗中的“絷我于厩”表达了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困境 D. 危险
-
诗中的“宁彼我伤”表达了什么? A. 自由 B. 尊严 C. 困境 D. 危险
答案:
- B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通过对快哉亭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苏洵的《有骥在野》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而苏洵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不公待遇的反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集》:收录了苏洵的散文和诗歌作品,是研究苏洵文学的重要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