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时间: 2025-01-23 06:03:27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意思解释
桃花源记
原文展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文翻译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他沿着小溪行走,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他遇见了一片桃花林,林子两岸延绵数百步,没有杂树,满地芳草鲜美,花瓣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异。于是他继续向前,想要探寻这片林子的尽头。林子尽头是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口,隐约透出光亮。他放下船,从小口进入。开始的时候非常狭窄,刚好能容人通过。再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这里土地平坦,房屋整齐,有良田、美池、桑树和竹子等。田间小路交错,鸡犬之声相闻。村里的人们正在忙于耕作,男女的衣着都像外面的人一样。村中有老人和小孩,大家都怡然自乐。看到渔人,他们感到很惊讶,问他从哪里来。他详细回答了他们,然后他们邀请渔人回家,设酒杀鸡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有外人来,都前来问候。他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朝的动乱,带着妻子和村民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至今未曾出去,因此与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当问起现在是什么时代时,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将他所知道的事情一一告诉他们,大家都感到惋惜。其他村民纷纷邀请他到家中,大家都拿出酒菜招待他。他停留了几天,准备告辞。这里的人说这些事情外人是无法理解的。渔人离开时,记下了回去的路。到了郡城,他向太守报告了这些事情。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那条路,但最终迷路,再也找不到了。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士人,听说此事后,欣然准备前往,但未能成行,后来因病去世,自此再无人问津。
注释
- 武陵人:指的是来自武陵地区的人,职业是捕鱼。
- 桃花源:指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象征着和平与宁静。
- 阡陌:田间小路。
- 黄发垂髫:指年长者与幼儿,表现出世代的和谐与安宁。
- 绝境: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地方。
- 太元:指晋朝的一个年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渊明,号五柳居士,东晋时期的诗人和隐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题材多为山水田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桃花源记写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陶渊明希望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来表达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桃花源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隐逸世界。陶渊明通过描绘武陵人意外发现桃花源的经历,传达了对人类社会纷扰的批判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象,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构建出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
故事的核心在于与世隔绝的村庄,村民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在与渔人的交流中,村民们对外界的无知和对历史的遗忘,反映了人们在动荡社会面前渴望逃避、追求安宁的心态。而渔人最终的告别和迷失,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人们难以真正逃离现实的无奈。
整体来看,《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美丽的散文,更是对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陶渊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善良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设定故事背景,时间和人物职业。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描绘渔人随意行走,沉醉于自然美景。
-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突现桃花源的美丽景象,吸引读者注意。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渔人继续探寻,象征探索未知的勇气。
- 便舍船,从口入:表明渔人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勇敢尝试。
修辞手法:
- 比喻:桃花源比喻理想生活的美好。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增强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该诗以桃花源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展现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希望和理想。
- 溪水:代表自然的流动与生命力。
- 山口:象征通往新世界的入口。
- 村庄:象征安宁、和谐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花源的故事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 A. 奋斗向上
- B. 追求理想与安宁
- C. 追求财富
- D. 追求权力
-
渔人最终迷失的原因是什么?
- A. 不记得路线
- B. 被村民留住
- C. 追求新的生活
- D. 天气变化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另一篇田园诗,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王维的《桃花溪》,同样描绘了田园自然的美,但陶渊明更侧重于理想社会的构建,而王维则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陶渊明集》
- 《古代散文选》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