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伯时画太初所获大宛虎脊天马图》

时间: 2025-01-27 04:15:37

笔端那有此,千里在胸中。

四蹄雷电去,一顾马群空。

谁能乘此物,超俗驾长风。

逸材归辔勒,岁在执徐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伯时画太初所获大宛虎脊天马图
作者:黄庭坚 〔宋代〕

笔端那有此,千里在胸中。
四蹄雷电去,一顾马群空。
谁能乘此物,超俗驾长风。
逸材归辔勒,岁在执徐同。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怎么能在我的笔下出现呢?千里之远的景象尽在我的心中。
四蹄奔腾如雷电,一转眼马群就消失不见。
谁能骑乘这样的神马,超越凡尘,乘风而行?
这匹逸才马将归于勒缰,岁月在执徐的时光中流转。

注释:

字词注释

  • 笔端:指画笔的尖端,作画的工具。
  • 千里:形容距离远,意指心中有广阔的视野与境界。
  • 四蹄雷电:形容马的速度极快,像雷电一样。
  • 一顾:转头一看,形容迅速。
  • 超俗:超越世俗,达到更高的境界。
  • 逸材:指杰出的才能和优秀的马匹。
  • 辔勒:马的缰绳,用于控制马匹。

典故解析

  • 大宛马: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名马,象征着优异的马匹和高贵的品格。
  • 执徐:指春秋时期的一个地方,历史悠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擅长山水画,诗风清新脱俗,是“苏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感慨,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与天马的崇敬,同时也映射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思考。可能创作于他对大宛马的赞美与感悟之际。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咏伯时画太初所获大宛虎脊天马图》展现了画作与诗歌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中以“笔端那有此”开篇,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自省与怀疑,似乎在问自己,如何将如此壮丽的景象通过画笔表现出来。接着,他借用“千里在胸中”来描绘心中对马的豪情与壮观,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视野。

“四蹄雷电去,一顾马群空”的描述,不仅生动地展现了马的速度与气势,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瞬息万变的无常。黄庭坚在此感叹,真正的美与才能是难以驾驭的,正如“谁能乘此物,超俗驾长风”所言,只有少数人才有能力驾驭这种神奇的存在,象征着对卓越与非凡的向往。

最后两句“逸材归辔勒,岁在执徐同”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优秀事物的珍惜,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整首诗不仅展示了黄庭坚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时间与艺术的深刻哲理,给人以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笔端那有此:感叹自己笔下的画作与心中理想的巨大差距。
  2. 千里在胸中:心中有宽广的视野与理想,虽未能完全呈现。
  3. 四蹄雷电去:形象地描绘马的迅疾与气势,仿佛雷电一般。
  4. 一顾马群空:瞬间的回头,马群已然无踪,反映时光的流逝。
  5. 谁能乘此物:提问,表达对能骑上这匹神马的人的向往与敬佩。
  6. 超俗驾长风:希望能超越平凡,追求更高的理想与境界。
  7. 逸材归辔勒:优秀的马匹最终还是要被人控制,象征理想的无奈。
  8. 岁在执徐同:岁月如流,暗示时间的无情与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四蹄雷电”将马的速度比作雷电,生动形象。
  • 对仗:如“逸材归辔勒,岁在执徐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提问增强了诗的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对艺术追求的无奈与理想的渴望,表现了他对非凡才能的赞美与对现实的思考,蕴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力量与速度,代表理想与追求。
  • 雷电:象征迅捷与力量,反映了诗人对美的渴望。
  • 辔勒:象征对才能与理想的掌控与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里在胸中”意指什么?

    • A. 视野广阔
    • B. 距离遥远
    • C. 心中有理想
    • D. 以上皆是
  2. “四蹄雷电去”中的“雷电”形容的是?

    • A. 马的速度
    • B. 天气变化
    • C. 诗人的情感
    • D. 画作的色彩
  3. 诗中提到的“逸材”象征什么?

    • A. 普通马匹
    • B. 杰出的人才
    • C. 追求理想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黄庭坚的诗更加强调理想与追求的反思,而苏轼的诗则多了几分洒脱与豪情。两者都展示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