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御制礼记彻章诗》

时间: 2024-09-19 22:10:05

临决遗经自圣衷,固殊野外与淹中。

五三典礼勤稽古,十六星霜久积功。

倚席居然惭寡浅,登床安敢紊卑崇。

防民不在文为末,端击宫庭实践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决遗经自圣衷,固殊野外与淹中。
五三典礼勤稽古,十六星霜久积功。
倚席居然惭寡浅,登床安敢紊卑崇。
防民不在文为末,端击宫庭实践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礼制的敬仰与思考,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历史积累的深厚。诗中提到的“临决遗经”暗示了对经典的重视,而“防民不在文为末”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反映出作者对治理与礼仪关系的深刻理解。

注释:

  • 临决遗经:指面对重大决策时,依靠经典的教诲。
  • 固殊野外与淹中:强调了在不同环境下的礼仪教育的差异。
  • 五三典礼:指礼仪的具体规范和制度,可能与五行和三纲有关。
  • 十六星霜:指历经多年的积累和努力。
  • 倚席:指在座位上,表明一种谦卑的态度。
  • 防民不在文为末:强调治理民众不应仅仅依靠文书,而是要注重实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山海,南宋诗人,曾任官职,参与政治和文化活动。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抒情与咏史,作品颇具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恭和御制礼记彻章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的交替阶段。诗人通过对礼制的探讨,表达了对国家治理与民众生活的关切,体现了他对礼仪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四联的形式,各联之间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展现了诗人对礼制的思考与反思。诗的开头通过“临决遗经”引入,强调古代经典的智慧是决策的基础,这种智慧在时间的积累中愈发显得重要。接着,诗中提到“五三典礼”,不仅是对古代礼仪的赞颂,也是对当代礼仪实践的呼唤,显示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倚席居然惭寡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学识的谦卑,而“登床安敢紊卑崇”则体现了对职位与权力的尊重与自律。最后一句“防民不在文为末”则是诗的核心,强调治理的实践比文书更为重要,反映出诗人对礼仪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整首诗在思想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不应仅依赖于书面礼仪,而是要将其落实到实际的治理中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决遗经自圣衷:面对重大决策时,依赖于经典的教导,显现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2. 固殊野外与淹中:在不同的环境下,礼仪的实施和理解会有所不同。
  3. 五三典礼勤稽古:细致研究古代的礼仪制度,强调对传统的重视。
  4. 十六星霜久积功: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深厚的礼仪文化。
  5. 倚席居然惭寡浅:在座位上感到羞愧,意识到自己的学识有限。
  6. 登床安敢紊卑崇:在高位时,不能随意打乱礼仪的尊卑关系。
  7. 防民不在文为末:治理民众不应依靠文字上的规定,而要重视实践。
  8. 端击宫庭实践充:强调在宫廷中应更重视实际的礼仪实践,充实其内容。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临决遗经”比喻经典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 排比:多次使用“固”、“勤”等词,强调对礼仪的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呼吁在治理中重视实践而非仅靠文书,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治理与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智慧与传统,代表经典的教导。
  • :文化的象征,体现了社会的秩序与规范。
  • 星霜:时间的象征,代表了历史的积累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临决遗经”中的“遗经”指的是什么? A. 经典文献
    B. 遗忘的知识
    C. 个人的经历
    答案: A

  2. “防民不在文为末”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A. 文书的重要性
    B. 实践的重要性
    C. 礼仪的无用
    答案: B

  3. 刘克庄属于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关注理想社会与文化传统。
  • 杜甫的《春望》: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的积淀。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对待礼仪与统治的态度上各有不同,苏轼更为宽松,而刘克庄则强调了礼仪的严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刘克庄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对礼仪的历史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