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送双鸭》
时间: 2025-04-27 21:34: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可惜双凫脱氄毛,猎师飞放岂辞劳。
养贤曾食三千客,待使徒加十一牢。
燔炙不须歌兔首,膳羞何必用牛膏。
庖人继肉弃禽献,贪冒安能免餮饕。
白话文翻译:
可惜这两只雁子还未脱下幼毛,猎人放飞它们又何必辛苦呢?
养贤之士曾经招待过三千位宾客,难道只为那一个人多加一份牢饭?
烤兔子时不必唱歌来庆祝,吃饭时何必非得用牛脂?
厨师接着处理肉类,却把鸟类的献给神明,贪婪的人又如何能免于饕餮之祸呢?
注释:
- 双凫:指两只雁。凫为水鸟,常指鸭子或雁。
- 氄毛:指幼鸟的羽毛,即刚刚长出的毛。
- 猎师:猎人,指从事捕猎的人。
- 养贤:指招待贤士,古代士人有贤德者被称为“贤”。
- 膳羞:膳食,指饭菜。
- 庖人:厨师,负责做饭的人。
- 餮饕:形容贪吃的人,常指对美食的无尽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皓(约1090-1150),字子华,号云谷,宋代诗人。他以诗词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作品清新洒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交往频繁的时期。诗中提到的宴会与美食,反映出当时士人生活的奢华与对饮食的讲究。
诗歌鉴赏:
《和送双鸭》是一首颇具哲理与社会批判精神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双鸭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篇的“可惜双凫脱氄毛”,不仅是对双鸭的惋惜,更是借用自然界的现象来引发对人类行为的思考。猎人放飞双鸭,不仅是物种的生存问题,也隐含着对人类欲望的反思。接下来的“养贤曾食三千客”,则体现出士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招待三千客人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声,而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整首诗在描述宴会与食物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贪婪与过度消费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诗人对食物、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可惜双凫脱氄毛:开篇即以“可惜”二字引导情感,表达了对双鸭未能完全成长的惋惜。这不仅是对雁子生长过程的描述,也象征着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
- 猎师飞放岂辞劳:猎人放飞双鸭,似乎是一种不辞辛劳的行为,但实际上却引发了对人类行为动机的质疑。
- 养贤曾食三千客:这一句表明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宴请贤士体现出对知识与文化的重视。
- 待使徒加十一牢:在这里,诗人质疑对待一位客人的态度,暗示人们在无止境的追求中所失去的东西。
- 燔炙不须歌兔首:饮食文化的描写,强调了生活中不必过于奢华的态度。
- 膳羞何必用牛膏:讽刺了对美食的过度追求,指出了生活的简单与真实。
- 庖人继肉弃禽献:厨师处理肉类却抛弃禽类,反映了社会中对物质的选择与价值观的偏差。
- 贪冒安能免餮饕:结尾以警示的口吻总结,反映出贪婪的人无法避免对食物的无止境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双鸭的成长比作人类的成长,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句的思考深度,让读者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双鸭的描绘与饮食文化的反思,揭示了人类贪婪本性和对自然的忽视,强调了对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诗人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出一种追求简朴与真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双凫:象征着自然界的纯真与美好。
- 猎师: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与征服。
- 三千客:象征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社会的繁荣。
- 兔首、牛膏:反映出对物质的追求与对生活的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双凫”指的是什么? A. 两只鸭子
B. 两只雁
C. 两只鸟 -
诗中提到的“养贤”主要指的是? A. 招待贤士
B. 养活自己
C. 养宠物 -
诗中提到的“燔炙”是什么意思? A. 烤肉
B. 煮汤
C. 炒菜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探讨饮食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二者都涉及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但杜甫更偏向于抒发对家庭的思念,而洪皓则更关注社会的贪婪现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