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楼》

时间: 2025-01-11 09:06:16

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

岸沙分路细,江南带云昏。

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

前朝碑尚在,半已蚀苔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咏楼
作者: 方岳 〔宋代〕

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
岸沙分路细,江南带云昏。
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
前朝碑尚在,半已蚀苔痕。

白话文翻译:

这座古老的郡城低垂在水边,荒废的城池早已关闭了门扉。
岸边的沙滩分开了细小的小路,江南的天空带着昏暗的云彩。
山岂能因诗而显得瘦弱,楼阁必定厌倦了市井的喧闹。
前朝的碑刻仍然存在,但一半已被苔藓侵蚀了痕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古代行政区划,类似于现代的县。
  • 低临水:形容郡城坐落得较低,靠近水面。
  • 城荒:指城池荒废。
  • 带云昏:形容天空被云彩遮挡,显得昏暗。

典故解析

  • 前朝碑:指的是过去朝代留下的碑刻,象征历史的痕迹,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字景升,号云间,主要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悟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八咏楼》创作于方岳游历江南之际,诗中表达了对古城的感慨与对历史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

《八咏楼》通过对古郡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自然的感受。诗的开头以“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描绘了一个荒凉的景象,给人以萧条之感。紧接着“岸沙分路细,江南带云昏”,将视野扩展至江南的自然景色,云雾缭绕,模糊了视线,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

“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一句,揭示了诗人与自然、城市之间的隔阂。诗人感慨山水的壮丽与诗歌的纤细对比,表达了他对市井喧闹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的渴望。最后一句“前朝碑尚在,半已蚀苔痕”则是对历史的反思,碑刻的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印记,而苔痕则体现了岁月的侵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忧伤与雅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古低临水:描绘了古老郡城的地理位置,营造出宁静而苍凉的氛围。
  2. 城荒早闭门:城池荒废,早已不再热闹,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衰败。
  3. 岸沙分路细:细致的描写岸边沙滩,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之美。
  4. 江南带云昏:描绘了江南特有的天气,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5. 山岂缘诗瘦: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表达了对诗歌的质疑。
  6. 楼应厌市喧:强调了对繁华市井生活的厌倦,渴望宁静。
  7. 前朝碑尚在:历史的印记仍然存在,传达出对往昔的眷恋。
  8. 半已蚀苔痕:岁月的痕迹,显示了时间的无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古郡的描绘与市井的喧闹相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楼与市喧之间的关系进行拟人化,赋予静物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郡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繁华的厌倦,体现了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郡:象征历史与传统。
  • :代表生命与流逝的时间。
  • 苔痕:时间的代表,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八咏楼》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方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前朝碑”主要象征什么?

    • A. 现代化
    • B. 历史的痕迹
    • C. 自然的美
    • D. 城市的繁华
  3. “江南带云昏”中的“云昏”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 A. 晴天
    • B. 雨天
    • C. 昏暗的多云天气
    • D. 刮风天气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方岳的《八咏楼》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但方岳更注重历史与人的关系,强调对社会变迁的感受,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