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声策策琅玕碧,香气浮浮菡萏红。
六月人间苦炎热,独搔残雪月明中。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青绿色的琅玕石发出细微的声响,香气四溢的荷花在红色中摇曳。六月的世间酷热难忍,我却独自一人,在月光下抚摸那残留的雪。
注释:
- 寒声策策:寒冷的声音,策策形容声音细微而清脆。
- 琅玕碧:琅玕是一种美石,碧指青绿色,象征清冷。
- 香气浮浮:形容香气轻盈飘荡。
- 菡萏红:菡萏即荷花,红色形容其花色,表现出夏日的鲜艳。
- 六月:指农历六月,夏季。
- 苦炎热:酷热难耐。
- 独搔:独自抚摸或触碰。
- 残雪:指依然存在的雪,暗指清凉的感觉。
- 月明中:在明亮的月光下。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典故,但“琅玕”与“菡萏”均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喜用的意象,表现山水自然之美,传达诗人对清凉世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作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善于表现自然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炎夏时节,诗人在酷热的季节中寻求清凉,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桥月夜》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内心情感的诗作。开头的“寒声策策琅玕碧”,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宛如在夜晚的山谷中,微风拂过,带来清脆的声响。而“香气浮浮菡萏红”则用荷花的香气与色彩,描绘出夏日的生机与美丽。诗人在六月这种炎热的时节,感受到周遭的苦闷,却在月光下寻求一种独特的清凉感,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表现了他在烦躁夏季中的一种独特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声策策琅玕碧:通过“寒声”和“琅玕碧”两个意象,描绘出一种清冷的夜晚,琅玕的色彩与寒声形成鲜明对比。
- 香气浮浮菡萏红:这里的“香气”和“菡萏”引入了夏季的气息,表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
- 六月人间苦炎热:直接表达了夏季的酷热,增强了前面意象的对比。
- 独搔残雪月明中:在月光下,抚摸残雪,形成了凉意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找宁静与清凉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采用了寒冷与炎热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清凉的渴望。
- 意象:运用了“琅玕”、“菡萏”、“残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雅的自然美。
- 拟人:香气“浮浮”,赋予了气味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中向往自然清凉、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琅玕:象征清冷与静谧。
- 菡萏:象征青春与生机。
- 残雪:象征清凉与怀旧。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声策策”中,“策策”主要形容什么?
- A. 声音细微
- B. 声音洪亮
- C. 声音嘈杂
-
诗中提到的“六月”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 A. 秋季
- B. 炎热的夏季
- C. 寒冷的冬季
-
诗人在月光下“独搔残雪”,这个意象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与清凉
- B. 热情与喧嚣
- C. 忧伤与痛苦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情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方岳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清凉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方岳及其同时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探讨古典诗词的意象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