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入无量院
僧閒甘寂寞,寺古绝纷华。
鸟摘过墙枣,猿争守树樝。
雨多溪没井,藤老蔓缘笆。
莫坐庭前石,怕伤苔藓花。
白话文翻译:
在宁静的寺庙中,僧人甘愿享受寂寞,古老的寺院已然远离繁华。鸟儿在墙边摘取枣子,猿猴在争夺树上的果实。雨水多时溪水漫过了井口,藤蔓老了,缠绕在了竹笆上。不要坐在庭前的石头上,怕会伤到苔藓和花朵。
注释:
- 僧閒:指僧人闲适,心中宁静。
- 甘寂寞:乐于享受孤独。
- 寺古:寺庙古老,时光久远。
- 绝纷华:远离繁华喧嚣。
- 鸟摘过墙枣:鸟飞过墙头,摘取墙边的枣子。
- 猿争守树樝:猿猴在争抢树上的果实。
- 雨多溪没井:雨水多时,溪水涨高,淹没了井口。
- 藤老蔓缘笆:老藤蔓缠绕着竹笆。
- 莫坐庭前石:不要坐在庭前的石头上。
- 怕伤苔藓花:担心会伤到庭前的苔藓和花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约960—1020),字子渊,号孤山,元和年间的诗人,生于南宋,是一位喜欢山水田园生活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诗人漫步于一座古老的寺庙中,心中感受到宁静与孤独的美好,抒发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秋日入无量院》是一首极具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日的宁静与古老寺庙的氛围融为一体。开篇的“僧閒甘寂寞”,直接点明了主题,僧人选择了宁静的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对内心平和的渴望。接下来的“寺古绝纷华”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古老与远离繁华的特质,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诗中描写了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如“鸟摘过墙枣”和“猿争守树樝”,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秋日的气息,也反映了生灵的活力与宁静的相互交织。尤其是“雨多溪没井”,用雨水的增加,表现了自然的变化,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湿润,也让人思索生命的流逝。
最后两句“莫坐庭前石,怕伤苔藓花”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份宁静,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伤害到脆弱的自然。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閒甘寂寞:表现了僧人的内心世界,宁静而满足。
- 寺古绝纷华:寺庙的古老与繁华的绝缘,形成鲜明对比。
- 鸟摘过墙枣:通过鸟儿的动作展现自然的生动与自由。
- 猿争守树樝:猿猴的争夺表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
- 雨多溪没井:描绘了秋雨的情景,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藤老蔓缘笆:藤蔓的老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莫坐庭前石: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
- 怕伤苔藓花:强调自然的脆弱,表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
- 拟人:鸟、猿的行为赋予了生动的生命。
- 对仗:如“绝纷华”和“甘寂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寺庙:代表古老与传统的文化。
- 鸟、猿:象征自然界的生命活力。
- 雨、溪:体现秋天的特征,暗示生命的循环。
- 苔藓、花:象征自然的脆弱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些? A. 鸟
B. 猿
C. 狐狸
D. 蛇 -
诗人对坐在庭前的看法是? A. 应该坐
B. 不应该坐
C. 没有提到
D. 只在夏天可以坐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C. 对动物的描写
D. 对雨季的思考
答案:
- A,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陶渊明《饮酒》: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异,王维更偏向于细腻的描写,而陶渊明则更直白地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