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作者:刘过 〔宋代〕
新来塞北。传到真消息。赤地居民无一粒。更五单于争立。
维师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看取黄金假钺,归来异姓真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讲述了从塞北传来的消息:那里的土地贫瘠,居民连一粒粮食都没有。而五个单于(指北方的部落首领)却还在争权夺利。我们的军队如同雄鹰展翅,强大如同百万熊罴。只要能取得金色的假钺,归来后就能成为异姓的真正国王。
注释
字词注释
- 塞北:指北方边境地区。
- 赤地:荒芜的土地。
- 单于:古代匈奴等北方民族的首领。
- 维师父:指军队的领袖或将领。
- 鹰扬:形容军队如鹰般振翅高飞,气势磅礴。
- 熊罴:指大熊和猛兽,形容军队的强大。
- 黄金假钺: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金色武器。
- 异姓真王:指外族的真正的君主。
典故解析
- “五单于争立”: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权力争夺。
- “黄金假钺”:在古代,武器往往象征着权力,取得这样的武器就意味着能够统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士英,号澹斋,宋代词人,生于北宋时期,后期受到南宋的影响。他的词风清新俊逸,具有一定的豪放气质,常常表现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代北方边境不安定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塞北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清平乐》表现了北方边疆的困境与中原王朝的盛衰之感,诗人用质朴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充满紧迫感的画面。开头两句“新来塞北。传到真消息。”直接引入主题,给人以时效和真实感,仿佛是在传递一个重要的消息。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视角转向北方的荒凉景象,突显出战乱带来的生存危机。诗人运用“赤地居民无一粒”来强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生动地传达出百姓的苦难。
而后,诗人转向军队的描绘,“维师父鹰扬。熊罴百万堂堂。”展现出一种豪迈之气,似乎预示着希望与反击的力量。这种强烈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与渴望。最后两句“看取黄金假钺,归来异姓真王。”则在期望中带有一种雄心壮志,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希望,显示出诗人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来塞北:引出远方的消息,营造出紧迫感。
- 传到真消息: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 赤地居民无一粒:形象地描绘出北方的贫困和困境。
- 更五单于争立:描绘北方部落间的争斗,暗示国家的动荡。
- 维师父鹰扬:军队如鹰般强大,象征着勇猛与力量。
- 熊罴百万堂堂:进一步强调军队的强大,展现出一种威武之势。
- 看取黄金假钺:象征着权力的追求。
- 归来异姓真王: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军队比作鹰和熊罴,增强了形象感与气势。
- 对仗:整首词在音韵上有一定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北方困境的感慨与对军队壮大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豪迈与忧国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塞北:象征边疆的动荡与不安。
- 赤地:代表了荒凉与无助。
- 鹰:象征着力量与自由。
- 熊罴:象征着强大与威严。
- 黄金假钺: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 异姓真王:象征着理想的追求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来塞北”所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D. 东方 -
“赤地居民无一粒”反映了什么?
A. 繁荣
B. 贫困
C. 安宁
D. 富饶 -
“维师父鹰扬”中“师父”指的是?
A. 农民
B. 将领
C. 学者
D. 商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豪情壮志。
- 辛弃疾《破阵子》: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对抗敌人的决心。
诗词对比
- 《破阵子》 vs.《清平乐》
两者均以豪迈的气势表现对国家的关注,但《破阵子》更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清平乐》则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整体把握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