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鸡行》
时间: 2025-04-27 21:42:02意思解释
义鸡行
作者:方岳 〔宋代〕
原文展示
西家粥粥鸡将雏,俛啄蚱蜢行相呼。
羽毛未合事纷夺,四顾不虞乌毕逋。
翻窥捷取血丹吻,性命须臾那可忍。
草深决起落东家,垂翅离披犹蠢蠢。
东家司晨乃有雄,平时嘴距凌秋风。
怒冠趋前作雌伏,以翼覆藉哀穷凶。
初脱祸机惊未定,生意中閒不能寸。
时其饥渴经纪之,踸踔梳翎苏委顿。
物生知母不知父,此虽其类非其侣。
陈婴杵臼义所激,郭解朱家侠何取。
呜呼人有不如物,呜呼今固不如古。
从来山泽生龙蛇,人间父子成豺虎。
白话文翻译
在西家,鸡啼声声,母鸡带着小雏,低头啄食蚱蜢,互相呼唤。
小鸡的羽毛尚未长齐,事情纷乱而夺食,四下环顾,没有想到乌鸦会逃走。
翻身窥探,想要捕捉鲜美的血腥食物,生命的危机瞬息万变,怎能忍耐?
草深处猛然跳出东家的雄鸡,垂翅离地,仍然显得无知无觉。
东家一大早就开始鸣叫,平时的嘴巴直逼秋风。
愤怒的雄鸡急速走前,像是雌鸡伏低身躯,以翅膀遮蔽,悲哀而绝望。
刚刚逃脱祸害,惊恐尚未消散,生计在困境中难以维持。
此时饥饿和口渴交替折磨着,踉跄着梳理羽毛,疲惫不堪。
动物只知母亲却不知父亲,虽然它们是同类,实则并非伴侣。
陈婴与杵臼的义气激荡,郭解与朱家的侠义又何所取?
唉,人有时不如禽兽,唉,今昔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自古以来,山泽中生长的龙蛇,人间父子却成了豺虎。
注释
- 粥粥:形容鸡的鸣叫声。
- 俛啄:低头啄食的动作。
- 相呼:互相呼唤。
- 未合:尚未完全生长。
- 乌毕逋:乌鸦逃跑。
- 血丹吻:鲜美的食物。
- 须臾:瞬间。
- 踔踔:踉跄的样子。
- 知母不知父:动物只认母亲,不认父亲。
典故解析
- 陈婴杵臼:指陈婴为人义气,常用来形容义气深厚。
- 郭解朱家:同样是指侠义的行为,郭解是历史上有名的侠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宋代诗人,以赋诗见长,诗风深沉,常反映世态人情,关注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之时,诗人以鸡的生活为喻,寓意人间悲惨与无奈,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诗歌鉴赏
《义鸡行》通过对鸡的细微描绘,反映出社会的复杂与无奈。诗中展现了小鸡在艰难环境中的求生欲望,暗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相互伤害。从小鸡的成长历程中,诗人引申出对人性与亲情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父子关系的探讨,指出在自然界中,动物只知母而不知父的现实,而在社会中,父子关系却常常充满了竞争与对抗,令人唏嘘。诗中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更引发了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鸡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温馨的画面,但很快转入对小鸡艰难生存环境的描写。
- 第二联通过对鸡生存斗争的描写,暗示了人间的竞争与挣扎。
- 第三联引用了母与父的关系,反映社会中亲情的缺失与扭曲。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鸡的生存状态比作人类的处境,揭示了人性中的悲剧。
- 拟人:赋予小鸡以人的情感与思维,使其更具象征意义。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音乐性。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小鸡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冷酷与无情,揭示出在竞争与生存压力下,亲情与人性都显得脆弱无力。
意象分析
- 鸡:象征着弱小与无助,传达了对生命的执着与渴望。
- 草深:暗示生存环境的复杂与艰险。
- 乌鸦:象征着潜在的威胁与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义鸡行》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亲情的缺失
- C. 社会的冷漠
- D. 鸟类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知母不知父”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动物的生存法则
- B. 人类的伦理关系
- C. 知识的传承
- D. 亲情的深度
答案:
- B, C
- A,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方岳的《义鸡行》与杜甫的《登高》都反映了在艰难环境下对生命的思考,但方岳侧重于动物的生存状态,杜甫则更多地关心人间的苦难与时局的动荡。两者虽题材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与人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相关诗歌集
- 方岳生平与作品分析的论文
- 宋代诗词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