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萸香慢 丙辰重九》
时间: 2025-01-11 21:4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紫萸香慢 丙辰重九
作者: 况周颐
又匆匆一回重九,
菊萸总随愁新。
恁悲哉秋气,
惯萧瑟隔年人。
最是无风无雨,
费遥山眉翠,
镇日合颦。
念东篱俊约迹,
往越成尘。
渺过雁几重冷云。
黄昏。
忍对清尊,
持薄酒,与谁温。
甚青娥皓齿,
檀痕掐损,
毕竟声吞。
总然夕阳如醉,
算多事怨浓氛。
强登临自怜衰鬓,
故人不见,
寥落客里佳辰,
霜重闭门。
白话文翻译:
又一次匆匆来到重阳节,
菊花和萸草总是带着新的忧愁。
哎,秋天的气息如此悲凉,
我已习惯了在这萧瑟的岁月中与人相隔。
最是没有风雨的日子,
只让遥远的山眉显得更加翠绿,
整日都在愁眉苦脸。
想起东篱的俊约,
如今已成了尘埃。
那过雁的身影在几重冷云间飘渺。
黄昏时分。
我忍心对着清酒,
薄酒在手,和谁来温暖?
那青娥的皓齿,
檀板的痕迹被掐损,
终究被声音吞没。
尽管夕阳如醉,
却也算是多了几分怨恨的气氛。
我强撑着去登高自怜衰老的鬓发,
故人不见,
在这孤寂的旅途中,佳辰已然稀落,
霜重时节,闭门不出。
注释:
- 重九:指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传统上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 菊萸:菊花和萸草,都是重阳节的象征,寓意思念。
- 东篱:指陶渊明的《饮酒》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青娥: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常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况周颐,清代诗人,字子云,号梅溪,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人生感慨和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丙辰年(清代),在重阳节的时节,诗人感受到浓厚的秋意,借助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抒发对时光流逝、友人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这首《紫萸香慢》以重阳节为背景,勾起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开头以“又匆匆一回重九”引入,表现出时间的无情与匆忙,而“菊萸总随愁新”则展现出节日中难以掩饰的忧愁。这种忧愁贯穿整首诗,诗人通过描绘无风无雨的秋天,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氛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念东篱俊约迹,往越成尘”的句子,表达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伤,仿佛所有的承诺都已化为尘埃。诗中不仅有对生死离别的感慨,还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无奈。
结尾处“霜重闭门”,透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旧友的怀念。整首诗韵律优美,情感细腻,令人思绪万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又匆匆一回重九”:指重阳节又来,体现时间的流逝。
- “菊萸总随愁新”:菊花和萸草带来新的忧愁,象征节日的思念。
- “恁悲哉秋气”: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悲伤。
- “惯萧瑟隔年人”:习惯了与人相隔的孤独感。
- “最是无风无雨”:无风无雨的日子显得格外沉闷。
- “费遥山眉翠”:远山的绿色显得更为黯淡。
- “镇日合颦”:整天愁眉苦脸。
- “念东篱俊约迹”:怀念东篱的美好约定。
- “往越成尘”:美好的记忆已成遗忘的尘埃。
- “渺过雁几重冷云”:孤雁在冷云中隐约而过,象征孤独。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黄昏与无常。
- “忍对清尊”:对着清酒,难以忍受。
- “持薄酒,与谁温”:薄酒在手,却无人与之分享。
- “甚青娥皓齿”: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檀痕掐损,毕竟声吞”:美好事物被时间侵蚀,最后消失无踪。
- “总然夕阳如醉”:夕阳醉人,却带来更多的忧愁。
- “算多事怨浓氛”:多愁善感的气氛令人感到压抑。
- “强登临自怜衰鬓”:强撑着去登高,自怜衰老的鬓发。
- “故人不见”:与旧友的疏离。
- “寥落客里佳辰”:在客居之地,佳辰已然稀少。
- “霜重闭门”:在寒霜重重的季节,闭门不出,表现出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菊萸”比喻节日的忧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例如“整日合颦”。
- 对仗:整首诗多处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情感基调悲凉而深邃。
意象分析:
- 菊花:象征重阳节和长寿,同时也代表着孤独与思念。
- 萸草:象征着节日的传统习俗,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 黄昏: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孤独感的加深。
- 霜:象征着寒冷、孤独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重阳节通常是哪个农历月的哪一天?
- A) 八月十五
- B) 九月九
- C) 十月初一
-
诗中提到的“东篱”指的是谁的隐逸生活?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霜重闭门”中的“霜”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秋天
- C) 冬天
答案:
- B) 九月九
- B) 陶渊明
- C) 冬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 - 陶渊明
- 《秋夕》 - 杜甫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与况周颐的《紫萸香慢》均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显得恬淡自然,而后者则夹杂更多的忧伤和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更倾向于隐逸的恬淡,后者则是在感伤中更为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况周颐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