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丁丑年避难南山之西坑今春投北山两雪窦》

时间: 2025-01-22 14:03:09

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

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

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
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
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

白话文翻译:

在西坑曾经避难,今天又来到这个西坑。
经历了十四年的梦,经历了两次多事的惊慌。
上天啊,保留了老人的安息,
大地也依旧保持着它的名字。
无论有什么变化都与命运无关,
我心中安然,气息平和。

注释:

  • 西坑: 指的是一个地名,寓意避难的地方。
  • 十有四年梦: 指经历了十四年的梦境,形象地表达了漫长的等待和生活的变化。
  • 怡然心气平: 意思是内心平和,情绪安宁。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避难”与历史上许多文人在动乱时期选择隐居的情景相呼应,强调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老息”可能指的是老者的安息,常用来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规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乱时期,作者在西坑避难,表达了他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西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避难生活的感慨与哲学思考。诗的开头以“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引入,显示出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暗示着作者在动荡岁月中寻找安宁的无奈与坚持。接着“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表达了漫长岁月中的惊险与变故,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波动。

在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接受,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结尾的“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超越了外在环境的影响。这种心态不仅是对生活困境的回应,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与理智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描绘了诗人曾经在此避难的经历,暗示他对避难地的依赖。
  2. “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表达了漫长岁月中经历的动荡与惊慌,暗示生活的无常。
  3.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表明了对自然规律的接受与对生命的尊重。
  4. “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强调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保持平和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体现了对仗的工整。
  • 拟人: “天乎”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在动荡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对自然的理解与接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坑: 象征安宁与避难的空间。
  • 老息: 代表生命的终结与安宁。
  • : 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坑”象征什么? A. 逃避
    B. 安宁
    C. 梦想

  2. “怡然心气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焦虑
    B. 安宁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天乎”指代什么? A. 自然规律
    B. 社会现象
    C. 个人情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描绘了理想的避难生活。
  • 王维《山居秋暝》: 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著与陶渊明在避难主题上的不同,陶渊明更强调自然与生活的和谐,而陈著则更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与安宁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