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闻秉山人表谢急徵不赴荣侍因成拙句仰纪高》

时间: 2025-02-04 16:10:28

未赴吾君凤诏徵,蒲轮何似板舆荣。

自期物外长无事,谁觉人间已有名。

饵术肯尝锺鼎味,纫兰应笑佩环声。

洛南迁客堪羞死,犹望量移近帝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恭闻秉山人表谢急徵不赴荣侍因成拙句仰纪高 王禹偁 〔宋代〕

未赴吾君凤诏徵,蒲轮何似板舆荣。 自期物外长无事,谁觉人间已有名。 饵术肯尝锺鼎味,纫兰应笑佩环声。 洛南迁客堪羞死,犹望量移近帝城。

白话文翻译:

没有应召去接受皇帝的征召,乘坐蒲轮车哪里比得上在家中的荣耀。 自己期望在世外长久地无事可做,谁知道在人间已经声名远扬。 宁愿品尝山中的野味,也不愿尝试宫廷的佳肴,编织兰花应该嘲笑那些佩戴玉环的声音。 被贬到洛阳南边的客人感到羞愧得要死,仍然希望有机会移居到离皇帝更近的地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凤诏:皇帝的诏书。
  • 蒲轮:用蒲草编织的车轮,指简朴的车。
  • 板舆:指家中安稳的生活。
  • 物外:世外,指超脱尘世。
  • 饵术:指山中的野味。
  • 锺鼎味:指宫廷的佳肴。
  • 纫兰:编织兰花,象征清高。
  • 佩环声:指宫廷中的华丽装饰。
  • 量移:指改变居住地。

典故解析:

  • 凤诏徵:指皇帝的征召,古代皇帝的诏书常用凤凰图案,故称凤诏。
  • 蒲轮何似板舆荣:比喻简朴的生活与宫廷生活的对比。
  • 洛南迁客:指被贬到洛阳南边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现实,反对浮华。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禹偁在得知有人被皇帝征召而不愿赴任时所作,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宫廷生活与隐逸生活的不同,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未赴吾君凤诏徵”一句,直接表明了作者对皇帝征召的拒绝态度,而“蒲轮何似板舆荣”则进一步强调了在家中安稳生活的荣耀。后两句通过对山中野味和宫廷佳肴的对比,以及编织兰花与佩戴玉环的象征,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则反映了作者对被贬官员的同情和对重返朝廷的渴望,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赴吾君凤诏徵”:直接表明了作者对皇帝征召的拒绝态度。
  2. “蒲轮何似板舆荣”:通过对比简朴的车与家中安稳的生活,强调了在家中的荣耀。
  3. “自期物外长无事”: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4. “谁觉人间已有名”:暗示了作者在人间已经声名远扬。
  5. “饵术肯尝锺鼎味”:通过对比山中野味和宫廷佳肴,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6. “纫兰应笑佩环声”:通过编织兰花与佩戴玉环的象征,强化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追求。
  7. “洛南迁客堪羞死”:反映了作者对被贬官员的同情。
  8. “犹望量移近帝城”:表达了作者对重返朝廷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宫廷生活与隐逸生活的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 象征:通过编织兰花与佩戴玉环的象征,强化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追求。
  • 反问:“蒲轮何似板舆荣”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在家中的荣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清高生活的追求和对被贬官员的同情。

意象分析:

  • 凤诏:象征皇帝的权威和宫廷生活。
  • 蒲轮:象征简朴的生活。
  • 板舆:象征家中安稳的生活。
  • 饵术:象征山中的野味。
  • 锺鼎味:象征宫廷的佳肴。
  • 纫兰:象征清高。
  • 佩环声:象征宫廷中的华丽装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凤诏徵”指的是什么? A. 皇帝的诏书 B. 山中的野味 C. 宫廷的佳肴 D. 简朴的车 答案:A

  2. 诗中“蒲轮何似板舆荣”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家中安稳生活的荣耀 D. 对山中野味的追求 答案:C

  3. 诗中“纫兰应笑佩环声”中的“纫兰”象征什么? A. 清高 B. 宫廷生活 C. 简朴生活 D. 山中野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恭闻秉山人表谢急徵不赴荣侍因成拙句仰纪高》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被贬官员的同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王禹偁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