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服 王禹偁 〔宋代〕 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 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着见闲身。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 不为行香着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
白话文翻译:
我戴着楮木做的帽子,穿着布衣和黑色的纱巾,曾经在西垣寓所直宿。 现在暂时穿上这身衣服是因为假日,如今长期穿着,显示我闲散的身份。 我还没有在三湘的水中洗过帽子,只是空自经过六里的春光。 我不为了行香而穿上朝服,谁会相信我这个旧时的词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楮冠:用楮木皮制成的帽子。
- 布褐:粗布衣服。
- 皂纱巾:黑色的纱巾。
- 西垣寓直人:指在西垣寓所直宿的官员。
- 濯缨:洗帽子,比喻清高。
- 三湘水:指湖南的湘江及其支流。
- 漉酒:过滤酒,这里指饮酒。
- 六里春:指春天的景色。
- 行香:指官员上朝时的仪式。
- 贰车:副车,指官员的副职。
- 旧词臣:指作者自己,曾经是朝廷的词臣。
典故解析:
- 濯缨未识三湘水:这里用“濯缨”比喻清高,而“三湘水”则指湖南的湘江及其支流,象征着远离朝廷的清静之地。
- 漉酒空经六里春:这里“漉酒”指饮酒,而“六里春”则指春天的景色,象征着作者在闲散中度过的时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自然。此诗反映了作者在闲散生活中的自我反思和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回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闲散生活中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闲散生活的接受。诗中通过对服饰的描述,反映了作者身份的转变和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服饰的描述,展现了作者从官场到闲散生活的转变。诗中“楮冠布褐皂纱巾”和“如今长着见闲身”等句,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服饰和身份的变化,体现了他在闲散生活中的自我认同。同时,诗中的“濯缨未识三湘水”和“漉酒空经六里春”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反思。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体现了王禹偁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这两句描述了作者的服饰和过去的身份,楮冠、布褐、皂纱巾都是简朴的服饰,而“西垣寓直人”则指作者曾经是朝廷的官员。
- 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着见闲身:这两句说明了作者现在穿着这身衣服是因为假日,而“如今长着见闲身”则表明作者现在长期处于闲散状态。
-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濯缨”和“三湘水”象征清高,而“漉酒”和“六里春”则象征闲散。
- 不为行香着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为了上朝而穿上朝服,而是保持自己的清高和闲散,同时也在反思过去的官场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濯缨未识三湘水”中的“濯缨”比喻清高。
- 象征:如“三湘水”象征远离朝廷的清静之地,“六里春”象征闲散的时间。
- 对比:如“曾忝西垣寓直人”与“如今长着见闲身”形成对比,展现了作者身份的转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作者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闲散生活的接受。通过对服饰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楮冠:象征简朴。
- 布褐:象征简朴。
- 皂纱巾:象征简朴。
- 西垣寓直人:象征过去的官场身份。
- 濯缨:象征清高。
- 三湘水:象征清静之地。
- 漉酒:象征闲散。
- 六里春:象征闲散的时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楮冠布褐皂纱巾”描述了作者的哪种服饰? A. 官服 B. 朝服 C. 简朴的服饰 D. 华丽的服饰 答案:C
-
诗中“濯缨未识三湘水”中的“濯缨”象征什么? A. 清高 B. 闲散 C. 官场 D. 简朴 答案:A
-
诗中“漉酒空经六里春”中的“六里春”象征什么? A. 清高 B. 闲散 C. 官场 D. 简朴 答案:B
-
诗中“不为行香着朝服”表达了作者的哪种态度? A. 对官场生活的向往 B. 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C. 对闲散生活的接受 D. 对简朴生活的接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诗作,如《村行》等,也体现了他的质朴自然风格。
- 其他宋代诗人的闲适诗,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道服》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反映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反思,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王禹偁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