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晦日定力院同原父赋送伯镇景纯枢言三学》

时间: 2025-02-04 16:12:16

清秋三黄鹄,举翼东来飞。

鸣声既相呼,烟水亦相依。

蓬池不暂止,太液未言归。

酌酒望沧海,飘颻思菊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秋三黄鹄,举翼东来飞。
鸣声既相呼,烟水亦相依。
蓬池不暂止,太液未言归。
酌酒望沧海,飘颻思菊衣。

白话文翻译:

在清爽的秋天,三只黄色的大雁,展翅飞向东边。
它们的鸣叫声互相应和,烟雾与水面相互依偎。
池塘的水不曾停留,太液湖也未曾归来。
我一边饮酒望着辽阔的海洋,心中飘荡着对菊花衣的思念。

注释:

  • 三黄鹄:指的是三只黄色的大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蓬池:指的是池塘,常用于描绘水面景色。
  • 太液:指的是太液池,古代著名的湖泊,这里形容水面广阔。
  • 酌酒:喝酒,表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沧海:泛指大海,象征辽阔与深远。
  • 菊衣:暗指菊花,象征高洁与节操,这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思念。

典故解析:

  • 黄鹄:古人常用鸟类来象征自由与高远,特别是大雁,寓意志向远大。
  • 沧海:在古代文学中,海常被用来象征博大与深邃,同时也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流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宁,号梦溪,南宋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颇具生活气息。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六月的某一天,可能是在梅尧臣与友人聚会时,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示了梅尧臣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与感悟。诗的开篇以“清秋三黄鹄”引入,描绘了秋天的到来,黄鹄象征着自由与高远,传递出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接下来,诗人用“鸣声既相呼,烟水亦相依”描绘出雁鸣与水面交融的和谐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后面的“蓬池不暂止,太液未言归”则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我内心的思考,似乎在感叹生命的无常与变化。最后两句“酌酒望沧海,飘颻思菊衣”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景色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秋三黄鹄:描绘秋天的清晨,三只黄色的大雁飞来,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2. 举翼东来飞:大雁朝东飞去,暗示着离别与追求理想的方向。
  3. 鸣声既相呼:大雁的叫声互相应和,体现自然的和谐。
  4. 烟水亦相依:水面与烟雾相依相伴,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5. 蓬池不暂止:池水流动不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6. 太液未言归:太液湖也未能归去,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眷恋。
  7. 酌酒望沧海:饮酒时望着广阔的海洋,表示一种悠闲的心态。
  8. 飘颻思菊衣:心中浮现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鸟与水面的景象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 拟人:烟水的相依仿佛赋予了自然生命,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黄鹄:象征自由与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
  • 烟水:象征宁静与和谐,体现了自然的美。
  • 沧海:象征辽阔与深邃,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秋三黄鹄”中的“三黄鹄”指的是什么?

    • A. 三只白色的大雁
    • B. 三只黄色的大雁
    • C. 三只黑色的大雁
  2. 诗人在“酌酒望沧海”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悠闲
    •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菊衣”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高洁与理想
    •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与陶渊明的作品,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描绘上均有独特的视角,但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陶渊明则强调个人内心的沉静与安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