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
作者:陈宗远
已是悲秋客,那堪送远人。
乱山残照惨,落叶晚风频。
去恨随帆远,回头转意亲。
明朝相忆处,鳞雁达情真。
白话文翻译
这已经是令人悲伤的秋天了,怎能忍心送别远行的人呢?
乱山的余晖显得惨淡,落叶在晚风中频频飘落。
离别的恨意随着船帆渐行渐远,回头再看时却倍感亲切。
明天在相思之处,雁阵飞过,传递着真挚的情感。
注释
- 已是悲秋客:已是悲伤的秋天的旅客,表达了对秋天萧瑟的感慨。
- 那堪送远人:怎能忍心去送别远行的人,表达了送别的情感。
- 乱山残照惨:乱山上的余晖显得特别惨淡,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
- 落叶晚风频:晚风中落叶不断飘落,渲染了秋天的萧条。
- 去恨随帆远:离别的恨意随着船帆渐行渐远,表达对离别的不舍。
- 回头转意亲:回头再看时却感到特别亲切,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 明朝相忆处:明天在回忆的地方,指未来的重聚。
- 鳞雁达情真:雁阵飞过,传递着真挚的情感,象征着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宗远(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其诗风以清新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思考。陈宗远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细腻入微,常常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创作于秋天,作者在送别友人时,面临着秋天的萧瑟与离愁别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正是这一时刻的真实写照。诗人在朋友离去之际,感受到浓浓的离别之情,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感的诗作,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抒发了自己对秋天和离别的感慨。全诗共四句,字句简练,却情感深邃。首句“已是悲秋客”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即将告别的氛围中,秋天的凄凉与旅人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沉重。
接着,诗人用“乱山残照惨,落叶晚风频”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萧条和离别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更是在通过自然的残酷来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去恨随帆远,回头转意亲”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离别的思考。离别的恨意随着船帆渐行渐远,然而回头再看时却感到特别亲切,这种矛盾的情感恰恰是人们在离别时常有的体会,展现了人际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最后一句“明朝相忆处,鳞雁达情真”则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号,寄托了对未来重聚的期盼。雁阵飞过,象征着思念与传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与离愁别绪的交融,展现了深厚的人情世故,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是悲秋客:表明时间已是秋天,旅客内心悲伤。
- 那堪送远人:表达对远行朋友的依依不舍。
- 乱山残照惨:描绘夕阳下的乱山,映衬出一种惨淡的景象。
- 落叶晚风频:晚风中落叶频繁飘落,渲染秋天的凄凉。
- 去恨随帆远:离别的恨意随着船帆远去,表达不舍之情。
- 回头转意亲:回头看时,内心却倍感亲切,反映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明朝相忆处:预示着明天在思念的地方重聚。
- 鳞雁达情真:雁阵传递真挚的思念,象征着友谊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落叶晚风频”赋予自然以情感,增添诗意。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工整的方式,使得诗更加韵律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离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与旅人心中的离愁,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盼。诗中渗透着浓厚的人情味,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离别、萧瑟与忧伤。
- 落叶:象征着离散与无奈,强调时光流逝。
- 船帆:象征着远行与离别,承载着不舍与思念。
- 雁阵:象征着相思与重聚,寄托着对友人的祝福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悲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伤感
- C. 愤怒
-
“明朝相忆处,鳞雁达情真”中的“鳞雁”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
- B. 友谊的延续
- C. 孤独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远行朋友的不舍?
- A. 已是悲秋客
- B. 去恨随帆远
- C. 乱山残照惨
答案
- B. 伤感
- B. 友谊的延续
- B. 去恨随帆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
诗词对比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与《安仁楼间晚晴时送默斋伯回星江》中对景色的描绘相似,但李白的情感更加豪放,而陈宗远则更显细腻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了对陈宗远及其作品的深入了解。
- 《古代诗词鉴赏》:介绍了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