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泉江三遇昌阳节》

时间: 2025-01-25 23:44:31

泉江三遇昌阳节。

棹歌还向中流发。

急桨更轻桡。

看谁夺得标。

明年归紫淦。

尚忆舟同泛。

应有旧双鬟。

能讴菩萨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泉江三遇昌阳节
作者: 郭应祥

泉江三遇昌阳节。
棹歌还向中流发。
急桨更轻桡。
看谁夺得标。

明年归紫淦。
尚忆舟同泛。
应有旧双鬟。
能讴菩萨蛮。

白话文翻译:

在泉江上我三次遇到昌阳节,
船上的歌声又向中流传来。
急促的桨声更显得轻快,
看谁能够夺得这场比赛的标记。

明年我将再归紫淦,
还记得曾经一起泛舟的情景。
应该会有旧友双鬟,
也能歌唱《菩萨蛮》。

注释:

字词注释:

  • 昌阳节:一种传统节日,通常与春天的欢庆活动相关。
  • 棹歌:指划船时唱的歌。
  • 急桨:指快速划桨,形容动作迅速。
  • :指比赛中的标记或目标。

典故解析:

  • 紫淦:可能指某个地点或景区的名称。
  • 菩萨蛮:是词牌名,常用于表达柔情与怀旧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流传于后世,以词风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昌阳节期间,表达了作者对节日的欢庆以及对往昔友谊的怀念。诗中通过描绘水上活动和竞赛场面,传达了欢快的节日气氛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泉江三遇昌阳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人际间的温情。诗的开篇便描绘了昌阳节的热闹场景,作者以“泉江三遇昌阳节”开头,显示了他与节日的亲密关系。接下来,棹歌声响起,营造出一种轻快的氛围,而急桨的动作则体现了竞赛的紧张感。作者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述比赛,更是在唤起对过往欢乐时光的追忆。

后半部分,作者展望明年重归紫淦,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怀念。旧友双鬟的出现,象征着昔日友情的延续,也暗示着节日的团聚与重温。整首词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融入了对友谊与时光流逝的深情思考,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诗人内心的柔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江三遇昌阳节:说明作者在泉江上多次遇到这个节日,暗示对节日的喜爱。

  • 棹歌还向中流发:描绘船上的欢歌,传递出节日的热闹气氛。

  • 急桨更轻桡:表现划桨的急促与轻快,暗示比赛的紧张气氛。

  • 看谁夺得标:表现竞争的激烈,暗含一种期待。

  • 明年归紫淦:展望未来,表达对再度相聚的期待。

  • 尚忆舟同泛:怀念过去与朋友一起的快乐时光。

  • 应有旧双鬟:期待旧友再聚,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能讴菩萨蛮:暗示友人也会歌唱,体现了共同的记忆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节日的欢庆比作船上的歌声,形象生动。
  • 对仗:如“急桨更轻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节日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诗人以简单的场景描绘,传递出深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江: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昌阳节:代表传统文化与节日的欢庆。
  • 棹歌:象征快乐与团圆的气氛。
  • 旧双鬟:代表过去的友情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郭应祥是哪一代的词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棹歌还向中流发”中“棹歌”指的是什么? A. 船上的歌声
    B. 划船的工具
    C. 水流声
    D. 风声

  3. 诗中提到的“旧双鬟”代表了什么? A. 新朋友
    B. 旧友
    C. 家人
    D. 同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郭应祥的《菩萨蛮》均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郭应祥则通过节日的场景展现欢快的氛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