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府第二十九》

时间: 2025-01-11 01:31:43

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

倾都看黄屋,此意竟萧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
倾都看黄屋,此意竟萧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的太阳和浩瀚的海潮,展现出一幅壮阔的自然景象。然而,诗人在此景中感受到的却是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失落,心中充满了萧条之感。

注释:

  • 崔嵬:形容高耸的样子。
  • 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太阳。
  • 阔会:广阔而汇聚,形容海潮的浩大。
  • 倾都:倾斜的城市,意指城市的倾覆或衰退。
  • 黄屋:可能指的是黄土或低矮的房屋,象征着衰败和贫困。
  • 萧条:形容冷清、凋零的状态。

典故解析:

“扶桑”是古代神话中象征日出的地方,常用于描绘日出景象,传达了一种希望与光明的象征。而“倾都”则可能暗示着城市的衰败和人民的困苦,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忠诚与坚贞著称。他在抗击元军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被俘后仍未屈服,留下大量诗作。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国家动荡时期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城市的沉寂,表现对家国沦陷的悲痛与思考,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

诗歌鉴赏:

这首《福安府第二十九》展现了文天祥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头的“崔嵬扶桑日”描绘了一个壮观的日出场景,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然而,接下来的“阔会沧海潮”则转向了海洋的广阔,暗示着无边无际的困境和无奈。诗人在这样壮丽的自然景观中,心中却充满了对黄屋的倾视,表现出对曾经繁华的怀念和对现状的失落。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的宏伟与现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在诗中展露无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那份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诗的最后一句“此意竟萧条”,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崔嵬扶桑日”:高耸的太阳照耀着大地,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阔会沧海潮”:浩瀚的海潮汹涌而来,暗示着困境的无边无际。
    • “倾都看黄屋”:从高处俯瞰城市,看到的是衰败的景象。
    • “此意竟萧条”:表达了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与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崔嵬”与“阔会”,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间景象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象征:太阳象征希望,黄屋象征衰败,充满了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城市现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精神。

意象分析:

  • 扶桑:象征光明与希望的地方。
  • 沧海潮:表现出无边的困境,象征着浩大的自然力量。
  • 黄屋:象征衰败的城市与人民的困境,反映出社会的萧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扶桑”象征什么?

    • A. 失败
    • B. 光明与希望
    • C. 迷茫
    • D. 绝望
  2. 诗人通过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情感?

    • A. 排比
    • B. 拟人
    • C. 比喻
    • D. 夸张
  3. 诗中的“黄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繁荣
    • B. 失落
    • C. 快乐
    • D. 希望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 by 文天祥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福安府第二十九》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多地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而杜甫则从个人遭遇出发,反映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使用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文天祥相关传记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