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朱衡守致语口号》

时间: 2024-09-19 21:55:03

翩翩紫马绚银潢,春入梅花新雨香。

牛斗剑芒浮翼轸,岷峨佩影度潇湘。

东南麾节精神合,上下风云意气长。

且为绿醽拚一醉,传呼联辔觐明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翩翩紫马绚银潢,春入梅花新雨香。
牛斗剑芒浮翼轸,岷峨佩影度潇湘。
东南麾节精神合,上下风云意气长。
且为绿醽拚一醉,传呼联辔觐明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紫色的马在银色的水面上轻盈地舞动,梅花在新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芬芳。剑光如牛斗般闪烁,映衬着山峦的影子,穿越潇湘水域。东南的节令呼应着人们的精神,上下的风云都充满了豪情壮志。让我们一同畅饮美酒,借此机会与明月相会。

注释

  • 翩翩:形容轻盈的样子。
  • 紫马:紫色的马,象征高贵与迅捷。
  • 银潢:指银色的水面,常用来形容湖泊或河流的美丽。
  • 牛斗:指北斗星,象征着方向和指引。
  • 剑芒:形容剑光闪烁。
  • 佩影:指佩戴的饰物所投下的影子。
  • 潇湘:指湘江,流域风景如画。
  • 绿醽:指绿酒,象征着美酒。
  • 联辔:比喻两马并行,形容并肩作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宋元之交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参与抗元斗争,以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创作背景

《宴朱衡守致语口号》创作于宋朝末年,正值南宋与元朝的对抗时期。文天祥作为国家的忠臣,面对外敌入侵,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斗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气势上看,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紫马和银潢的描写使得画面生动而优美,给人一种轻盈而愉悦的感觉。诗中通过牛斗剑芒与岷峨佩影的意象,传递出一种豪情壮志,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与抗争精神。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一种更为直白的豪饮聚会的意象,表达了在艰难困苦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共鸣。通过“且为绿醽拚一醉”的表述,强调了在困境中,人们仍应保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它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更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翩翩紫马绚银潢:紫马轻盈地舞动在银色的水面上,描绘出一种优雅而动感的画面。
  2. 春入梅花新雨香:春天的气息融入梅花中,雨后的梅花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3. 牛斗剑芒浮翼轸:剑光如北斗星般闪烁,表现出战斗的激烈与勇敢。
  4. 岷峨佩影度潇湘:山峦的影子在潇湘水域中穿行,展示出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胸怀。
  5. 东南麾节精神合:东南的节令与人们的精神相契合,象征着团结与力量。
  6. 上下风云意气长:上下的风云象征着广阔的前景,表现出豪情壮志。
  7. 且为绿醽拚一醉:让我们一同畅饮美酒,感受生活的乐趣。
  8. 传呼联辔觐明光:呼唤并肩作战,期待与明月相会,表达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紫马”与“银潢”比喻为轻盈与优美,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如“上下风云”与“东南麾节”,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象征:紫马与银潢象征着美与自由,牛斗剑芒则象征着勇敢与斗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诗中的豪情壮志和团结共饮的场景,传达了坚定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斗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紫马:象征尊贵、快速与自由,表现出追求理想的勇气。
  2. 银潢: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传达出清新与生机。
  3.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寓意在逆境中仍然能绽放美丽。
  4. 牛斗剑芒:象征勇气与力量,表现出战斗的决心。
  5. 绿醽:象征团聚与欢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紫马”象征着什么?

    • A) 敬畏
    • B) 高贵与迅捷
    • C) 平凡
  2. “且为绿醽拚一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伤
    • B) 欢乐与团聚
    • C) 失落
  3. 诗中的“牛斗剑芒”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恐惧
    • B) 豪情壮志
    • C) 平静

答案

  1. B) 高贵与迅捷
  2. B) 欢乐与团聚
  3. B) 豪情壮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文天祥的豪放风格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则展示了另一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往事的追忆。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两位诗人的作品在主题和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与男性诗人的不同视角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文天祥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