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时间: 2025-04-27 00:56:36意思解释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原文展示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白话文翻译
在十月九日,孟亨在秋香亭设宴。亭中有两朵拒霜花,专为你而开,坐在旁边的客人们欢笑,认为除了你,没有人配得上这花,所以我作了这首诗。两朵轻红的花,半遮着娇羞的脸庞,依依不舍地为你回眸。如果说你对我没有这样的情意,那为何这双花不向他人开放?只看那烟雨朦胧之中,似乎无尽的怅惘。劝你别再诉说那一杯的情意。再问问你面前的那位狂妄的副使,明年花开时节,你又会与谁相伴?
注释
- 拒霜:指的是一种耐寒花卉,象征坚韧不拔。
- 君猷:指的是君子的风范或品德。
- 半晕腮:形容花瓣轻盈而微微红晕,似乎在害羞。
- 双花不向别人开:指这两朵花只为特定的人开放,暗含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常常在作品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一个秋日的宴会,诗人在欣赏花朵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际关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通过描写花朵的盛开与诗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开篇以“十月九日”确定了时间,营造出浓厚的秋意,正是一个万物凋零的季节,而“拒霜”花则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对花的描绘,引发了对友情、爱情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诗中反复提到“君”,不仅表达了对特定对象的情感,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摹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美好瞬间的短暂。诗人劝友人“休诉十分杯”,意指不必再沉浸于过往的情感中,而更应珍惜眼前的美好。最后的“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更是引人深思,暗示未来的未知与人生的无常。整体而言,这首诗在细腻的笔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确立时间与地点,营造出秋天的氛围。
-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双朵花专为君子而开,暗喻情感的专一。
- 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坐在旁的客人们看出花的特别,赞美主人。
-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描绘花朵的娇羞,表现出诗人对君子的深情。
-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质疑君子的真实情感,暗示对方的专注。
-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在烟雨中,诗人感受到无尽的怅惘。
- 劝君休诉十分杯。:劝诫朋友不要再沉迷于过往情感。
- 更问尊前狂副使。:提到另一位朋友,暗示对未来情感的期待。
- 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对未来的未知感到忧虑,深思情感的归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朵比作情感的象征,展现情感的脆弱与美丽。
- 拟人:赋予花朵情感,使其具有人类的特征,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运用对称的句式,使诗歌更具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际关系的珍贵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引申出对生命、友情、爱情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爱情与美好,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烟雨:代表朦胧的情感与无尽的思索,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尊前:暗示宴会的氛围,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双花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美丽 D. 生命
-
“劝君休诉十分杯”意在劝诫什么? A. 不要沉迷于过去 B. 多喝酒 C. 忘记朋友 D. 不要种花
-
诗中提到的“狂副使”是指谁? A. 朋友 B. 诗人自己 C. 花 D. 君子
答案
- B. 爱情
- A. 不要沉迷于过去
- A. 朋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苏轼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人的豪情与孤独。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