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畏虎》

时间: 2025-01-27 03:36:03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儿不畏虎
作者: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妇女在白天将小孩放在沙滩上玩耍,而她自己则在水中洗衣服。突然,一只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惊恐地沉入水中躲避。然而,那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玩得不亦乐乎。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碰他们,希望能吓唬他们。但小孩们仍然毫无畏惧,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最终,老虎也转身离去。唉,老虎想要吃人,首先是通过威慑来实现,而那些不畏惧的人,威慑对他们也无效啊!

注释

  • 妇人:指的是母亲或女性,负责照看小孩。
  • 昼日:白天,表示时间。
  • 仓皇: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 沉水:指躲入水中,表示妇人因恐惧采取的逃避行为。
  • 戏沙:在沙滩上玩耍,形容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 熟视:长时间地观看。
  • 以首抵触:用头去碰,表示老虎的威胁行为。
  • :害怕。
  • :沉迷,形容孩子们毫无意识的状态。
  • 卒去:最后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颠沛流离之际。通过这首诗,苏轼描绘了一幅生活的画面,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小儿不畏虎》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诗中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漠然与无畏,特别是小孩在面对老虎时的无知和无畏,令人深思。

在这幅生动的画面中,妇人因恐惧而选择躲避,体现了成年人的谨慎和对于威胁的敏感。而小孩则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完全不知身边潜藏的危险,展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勇敢。他们对于老虎的威胁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使得老虎的威势显得无力。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讽刺:真正的恐惧往往源于意识,而无知者却可能在危险中幸存。

老虎的离去,似乎在暗示着威慑并非绝对有效,真正的力量在于心态的勇敢。苏轼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描绘了一位妇人在白天将小孩放在沙滩上玩耍的场景。
  2.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突然出现的老虎让妇人感到恐惧,不得不躲入水中。
  3.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两个小孩却毫不在意,继续在沙滩上玩耍。
  4.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老虎观察了他们很久,甚至用头去碰他们试图威慑。
  5. 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老虎希望能吓到其中一个孩子,但孩子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
  6. 虎亦寻卒去:最终,老虎选择了离开。
  7.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感叹老虎想要通过威慑来捕食人,但对于那些不畏惧的人,威慑便无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虎的威慑比作一种力量,暗示心理上的恐惧。
  • 对比:妇人与小孩之间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深意。
  • 拟人:将老虎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强调了无知与勇敢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类面对生命威胁时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威胁与恐惧,代表了生活中的危险。
  • :象征着童年与天真,孩子们在沙滩上无忧无虑的玩耍反映了生命的纯真。
  • :象征着逃避与恐惧,妇人选择躲入水中显示了成年人的谨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妇人的反应是什么?

    • A. 她镇定自若
    • B. 她惊慌失措
    • C. 她无视老虎
  2. 小孩们在老虎出现时的表现是?

    • A. 害怕哭泣
    • B. 继续玩耍
    • C. 逃跑
  3. 老虎最后选择了怎样的行为?

    • A. 继续攻击
    • B. 离去
    • C. 静静观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讨论家庭与国家的危机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小儿不畏虎》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涉及自然与生存的主题,但苏轼侧重于对人性和心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