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都下对雪寄永叔师鲁》
时间: 2025-01-10 22:26: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风中夜鸣,密雪逗晓积。
谁言有蓬巷,但见铺瑶席。
忽忆在山中,开户群峰白。
当时吟不厌,尽日坐岩石。
旁徨怀故人,憔悴为迁客。
欲泛剡溪船,路长安可适。
白话文翻译:
在阴风中,夜晚的鸣叫声响起,密集的雪花在晨曦中堆积。
谁说有蓬草的小巷,我只看到铺开的瑶席。
忽然想起在山中,那些白色的群峰。
那时吟唱诗歌从不厌倦,整天坐在岩石上。
心中思念着故人,因身为迁客而憔悴。
想要划船游剡溪,但路途遥远,安能抵达?
注释:
- 阴风:指阴冷的风。
- 夜鸣:夜间鸣叫的声音,可能指鸟鸣或其他声音。
- 密雪:指雪花纷纷扬扬,积累成厚厚的雪层。
- 蓬巷:指野草丛生的小巷。
- 瑶席:用瑶(美玉)制成的席子,形容华美的场景。
- 开户:打开,指开启视野。
- 群峰白:白色的山峰,形容雪的覆盖。
- 憔悴:因思念或忧虑而显得消瘦、疲惫。
- 迁客:被迫迁移的客人,通常指流亡者。
- 剡溪:剡溪是指剡溪流域的地方,以风景秀丽著称。
典故解析:
- 蓬巷:古时形容清幽的环境,常用来描绘隐士居住的地方。
- 剡溪:位于浙江省,是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地方,象征着逃避喧嚣、寻求宁静的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季友,号止斋,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与苏轼等人齐名。其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被贬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作为引子,设置了一个阴冷的冬夜场景,运用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首联通过“阴风”和“夜鸣”,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意境。接着,诗人以“密雪逗晓积”描绘了清晨的雪景,这一转折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给人以希望。诗中“谁言有蓬巷,但见铺瑶席”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蓬巷的荒凉与瑶席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在山中吟咏的快乐,那种无忧的生活与当下的憔悴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友谊的渴望。最后,提到“欲泛剡溪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雪夜、回忆山中时光,以及对故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一种清冷而又温暖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阴风中夜鸣:夜间的寒风中传来鸣叫声,暗示孤寂。
- 密雪逗晓积:雪花在清晨堆积,给人以静谧的美感。
- 谁言有蓬巷:反问,表明对荒凉的感慨。
- 但见铺瑶席:呈现出一种奢华的景象,与前者对比。
- 忽忆在山中:转折,回忆起曾经的快乐时光。
- 开户群峰白:打开视野,看到白色的群山,象征美好的回忆。
- 当时吟不厌:过去吟诵诗歌时的乐趣,表现出热爱。
- 尽日坐岩石:整天在岩石上坐着,体现出一种闲适。
- 旁徨怀故人:因思念朋友而感到心情惆怅。
- 憔悴为迁客:因身为流亡者而显得憔悴。
- 欲泛剡溪船:想要划船游玩剡溪,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路长安可适:路途遥远,感慨未来的不可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与瑶席相比较,形成意象的对比。
- 对仗:诗句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逗晓积”赋予雪人性化的特征,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故人和自由生活的怀念。梅尧臣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折射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阴风:象征孤独与冷清的生活状态。
- 密雪:象征纯洁与宁静的自然之美。
- 蓬巷与瑶席:形成对比,体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 群峰白:象征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剡溪”位于哪个省?
- A. 江苏
- B. 浙江
- C. 福建
-
诗人怀念的是什么?
- A. 自然
- B. 故人
- C. 生活
-
诗中提到的“瑶席”象征了什么?
- A. 贫穷
- B. 奢华与美好
-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孤独与思念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梅尧臣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而杜甫则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与人生的苦闷。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