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

时间: 2025-01-10 22:29:26

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

高山共苍苍,临水望脉脉。

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

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軏。

意思解释

望夫石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
高山共苍苍,临水望脉脉。
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
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軏。


白话文翻译:

征战的骨骼化为尘土,娇嫩的肌肤变成了岩石。
高山依旧苍翠,与水相临,望着远方的脉脉相连。
青云如发丝般卷曲,缺月低照着我的额头。
千古的遗恨深重,最终仍不能见到你的归来。


注释:

  • 征骨:指战死的士兵的骨骼。
  • 柔肌:指年轻女性的柔软肌肤。
  • 脉脉:形容目光深情款款。
  • 青云:指天上的云,也象征着美好、自由。
  • 缺月:指月亮的缺损,象征缺失与遗憾。
  • 车轭:古代马车的轭,象征归家的车马。

典故解析:

“千古遗恨”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失去之人的哀悼,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反映了离别和思念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梅尧臣对战乱与离别的深切思考中,反映了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望夫石》通过对比和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已逝之人深切的怀念与无尽的遗憾。诗中的“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开篇即用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脆弱的思考。接着,诗人以高山和水的形象,表现出对远方的眺望与思念,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远的氛围。

“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青云与缺月的意象交织出一种哀伤而幽远的美感。最后一句“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轭”,点明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失去的无奈与痛苦,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征骨化为尘:生死的对立,暗示战斗的残酷。
  2. 柔肌化为石:对美好事物的失去,转化为坚硬的记忆。
  3. 高山共苍苍:自然景观与情感的结合,象征永恒。
  4. 临水望脉脉:水面波光粼粼,传达思念的深情。
  5. 青云卷为发:美好意象的表现,象征自由与梦想。
  6. 缺月低照额:孤独感的增强,表现失去的忧伤。
  7. 千古遗恨深:对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感慨。
  8. 终不见车轭:对归来之人的无尽盼望,暗含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柔肌比喻为石,强调生命的脆弱。
  • 拟人:青云和缺月赋予了情感,增加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与思念的描写,展现了人对逝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流露出深刻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 征骨:象征死亡,战斗的结果。
  • 柔肌:象征青春与美好,逝去的代价。
  • 高山、临水:自然景观,象征永恒与流逝。
  • 青云、缺月:象征自由与孤独,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征骨”指代什么? a) 战死者的骨骼
    b) 兵器
    c) 雕塑
    d) 山石

  2. “千古遗恨”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失落与思念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1. a) 战死者的骨骼
  2. b) 失落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思乡情怀,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感。
  • 《离骚》:通过丰富的象征意象,表达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