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川亭》

时间: 2025-01-11 16:04:36

幽亭最孤亭,直入乱丛间。

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

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

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面川亭 文同 〔宋代〕 幽亭最孤亭,直入乱丛间。 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 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 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

白话文翻译:

在这幽静的亭子中,它最为孤独,直直地矗立在杂乱的丛林之间。 傍晚时分,我独自来到这里,有谁能与我一同闲适地相伴呢? 卷起帘子,视野通向广阔的野外,站在栏杆前,数着远处的山峦。 我便想让人带上酒,陶醉在这宁静中,踏着月光归去。

注释:

  • 幽亭:指幽静的亭子。
  • 孤亭:孤独的亭子。
  • 乱丛:杂乱的丛林。
  • 卷帘:卷起帘子。
  • 通大野:视野通向广阔的野外。
  • 临槛:站在栏杆前。
  • 数前山:数着远处的山峦。
  • 陶然:陶醉的样子。
  • 踏月:踏着月光。

诗词背景: 文同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幽静的亭子中独享自然美景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幽静孤独的亭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到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深切向往。诗中“幽亭最孤亭,直入乱丛间”一句,既描绘了亭子的位置,又暗示了诗人的心境。随后的“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两句“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 首句“幽亭最孤亭,直入乱丛间”:通过“幽”和“孤”两个字,描绘了亭子的位置和诗人的心境。
  • 次句“近晚独来此,有谁相与闲”: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 第三句“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末句“便欲教携酒,陶然踏月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幽亭最孤亭”中的“孤”字,赋予亭子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卷帘通大野,临槛数前山”中的“卷帘”与“临槛”,“通大野”与“数前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幽静的亭子和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 幽亭:象征孤独和宁静。
  • 乱丛:象征自然的杂乱和生机。
  • 大野:象征广阔和自由。
  • 前山:象征远方的向往。
  • 踏月:象征诗意的归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幽亭”象征什么? A. 孤独和宁静 B. 热闹和繁华 C. 悲伤和忧愁 答案:A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A

  3. 诗中的“踏月还”表达了什么? A. 夜晚的恐惧 B. 诗意的归途 C. 匆忙的行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同的《面川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文同的诗更加强调孤独和宁静,而王维的诗则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多首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风。
  • 《王维诗集》:可以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