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舟次河桥》

时间: 2025-01-27 03:51:44

别酒才醒,离程乍远。

兰桡斜阁烟中饭。

霜华昨夜湿银篝,夜深记有人低唤。

肠断难禁,魂销何限。

邻舟商妇筝声换。

一分明月照河桥,桥头船里愁千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舟次河桥
别酒才醒,离程乍远。
兰桡斜阁烟中饭。
霜华昨夜湿银篝,
夜深记有人低唤。
肠断难禁,魂销何限。
邻舟商妇筝声换。
一分明月照河桥,
桥头船里愁千万。

白话文翻译:

刚刚醒来,酒还未完全清醒,离别的旅程又是那么遥远。
摇曳的船桨在烟雾中,似乎在等待着饭菜的香气。
昨夜的霜华湿透了银色的篝火,
夜深时,我记得有人低声呼唤。
心中难忍的悲伤,难以抑制,灵魂似乎也被折磨无尽。
邻船的商妇换了筝声,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河桥,
而桥头的船里,愁苦却无尽无休。

注释:

  • 兰桡:指的是用兰花制成的船桨,象征优雅的舟行。
  • 斜阁:指船身倾斜的样子,形象描绘出船在水面上的状态。
  • 霜华:意为霜露,形容早晨的清冷。
  • 银篝:指篝火的光辉,形容夜晚的温暖和光亮。
  • 肠断难禁:形容悲伤之情难以控制,像肠子断裂一样痛苦。
  • 邻舟商妇:指邻近的船上,商人妇女的乐器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字仲明,号白山,清代诗人,以词作著称,尤其擅长表现离愁别绪,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陈维崧游历途中,正值离别时刻,情感真挚,反映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舟次河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时的愁苦和思念。诗中开头便提到“别酒才醒”,显示出诗人刚从离别的酒宴中清醒过来,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孤独。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船上的情景,水面烟雾缭绕,仿佛在感受着离别的气息。特别是“霜华昨夜湿银篝”,通过描绘清晨的霜露,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与内心的悲伤形成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邻舟商妇筝声换”,这种音乐声不仅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渲染,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而“一分明月照河桥”,明月象征着希望和思念,照耀着河桥,寓意着无尽的愁苦似乎在月光下显得更加明显。最后一句“桥头船里愁千万”,直白而有力地将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份深沉的离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别酒才醒:刚刚从离别的酒宴中醒来,暗示着心情的沉重。
  2. 离程乍远:离别的旅程仿佛一下子变得遥远,表现出对离去的不舍。
  3. 兰桡斜阁烟中饭:描绘船上的情景,给人一种悠闲又略带忧伤的意境。
  4. 霜华昨夜湿银篝:通过霜华的描绘,营造出清晨的冷意,反映出内心的孤寂。
  5. 夜深记有人低唤:夜深人静时,想起曾有人呼唤,增添了离愁的情感深度。
  6. 肠断难禁:悲伤之情无法抑制,使用夸张的修辞表达强烈的情感。
  7. 邻舟商妇筝声换:背景音的变化,形成了情感的对比,增添了层次感。
  8. 一分明月照河桥:明月照亮河桥,象征着思念和希望。
  9. 桥头船里愁千万:愁苦的情感在此得到升华,表现出无尽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霜华,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比如“明月照”传达了情感的寄托。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离愁别绪,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 兰桡:象征优雅和旅途的开始。
  • 霜华:代表清冷和孤独,反映内心的情感。
  • 明月:象征思念和希望的光亮,带来情感的寄托。
  • 筝声:音乐的变化,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别酒才醒”中的“别酒”指的是什么?
    A. 离别的酒宴
    B. 酒的种类
    C. 酒的味道
    D. 酒的颜色

  2. “霜华昨夜湿银篝”中的“霜华”是什么意思?
    A. 露水
    B. 雪
    C. 霜
    D. 雨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离愁
    C. 旅行
    D. 爱情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维崧的《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离愁,但陈维崧更具细腻的自然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体现了内心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元曲选》